施姓,其著姓淵源可溯至周。據《元和姓纂》、《中國姓氏大全》等書及譜牒資料所載,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周武王喬梓定鼎天下後,周公旦(文王四子、武王之弟)成為輔國大臣。時周天子實行分封制,周公旦被封於魯(山東曲阜),然周公旦因輔國之需,未能往之,即由其子伯禽任魯侯。
魯侯歷七世至魯惠公,其季子桓,賢德而有才華,任「門下丁公府椽,流譽他方,四國歸仁,遂以二字合成一文為施氏,食采於鮑,封為施國。桓號施父。」
爾後,奕葉承繩,故華夏施氏僉尊魯惠公為賜姓始祖,晉江施氏亦不例外。
周代發祥於曲阜之施氏,自秦至南北朝,數遷其地,而至吳興。讀宋紹興二十九年施仲連之《本宗著姓考》一文,可見其端倪。「施氏之先出自周姬姓,至魯惠公生三子,隱、威、桓,桓封為施國,號曰施父。父生順伯;順伯生謙;謙生損;損生孝叔;孝叔生愷,愷生直、端,又生女,名曜英,適鄒大夫叔梁,是為孔子之母;端生之常;之常生v;v生策,皆為魯大夫。策生果;果生繹;繹生讓,有文藝,生識,有武略。故《列子》雲:「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文,其一好武者是也」。識生無忌;無忌生冷、生尚;尚生侯,侯生臣伯,皆為周大夫;臣伯生戩;戩生仲;仲生術;術生固鎮,為秦大儒,後始皇坑儒,乃避地隴西,匿于嚴氏之捨,易姓曰嚴。秦亡,固鎮之子複本姓,長子真,適齊為大夫,五世以後,不聞其詳;次子訴歸楚後,涉於沛;三子通,留隴右。訴生運;運生赫;赫生韜;韜生鏘;鏘生蔚;蔚生蓋;蓋生讎,漢宣帝時為博士,讎生穗,又生稀;稀生剋;克生回;回生伯豫;伯豫生延,漢順帝時為侍中太尉;延生三子,長曰崇,次曰鹹,幼曰憲。當董卓時,宗與憲同渡江,初居淮南,後移丹陽,永安三年,令丹陽置故彰縣,而施氏諸裔隸於故彰,孫皓甘露元年分吳郡西為吳興郡,故子孫相承為吳興郡中施氏也。咸為漢太尉,生渙;渙生聶;聶生奧;奧生];]生表;表生永,仕晉為將軍,永嘉五年,隨晉元帝渡江,於是相值亦編戶於吳興,其子孫或因官而散寓,或因鄉墟而移郡國,渙離分處不一,不能盡稽。」由上文可悉,施氏自賜姓始祖以下四十三世之傳衍及播遷詳情。
隋唐時,施姓又自吳興播遷河南、安徽、廣東、四川等地。其世系惜現有文獻難覓盡詳。唐末年及宋中葉,施氏自有河南光州固始遷徙福建,卜居晉江者,是為晉江施氏。晉江施氏因入閩時間之不同,而形成兩大支系,即錢江支系與潯江支系,簡稱錢潯二江。
據《錢江施氏宗譜》所載:「始祖諱典公,官秘書丞,唐昭宗末年自光州固始南渡,擇居牙水之右定名錢江。」唐昭宗十六年(903)施典偕子宣教郎敬敷、宣義郎敬承,自河南固始入閩,擇居晉江錢江(今前港)。而後一脈相承,尊施典為錢江始祖。
較之錢江支系入閩晚260年後,潯江支系亦隨之而來。其一世祖施炳,字庭耀、號煥章,登宋紹興元年進士,官大理寺評事,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同由河南固始遷閩,首卜建陽麻沙界首,再徙福清高樓,旋肇晉江南潯(今衙口),而後派裔藩衍,瓜瓞綿延。
施姓發祥於魯地、瀕臨濮水。濮水,今雖湮沒,但古代卻頗有影響。據傳,黃河改道前,該水流經河南、河北、山東三省。山東過去曾有「臨濮」之地名。又魯惠公之八世孫施之常,系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封為臨濮侯。故華夏施氏皆以「臨濮」為郡望。
施姓於山東藩衍數百年後,至秦初,因避焚書坑儒之亂,子孫分散隴西、吳越等地。漢晉二季,北方施氏尤多南遷吳興(今湖州),從而在吳興形成一聚族中心。旋由吳興再播遷河南、廣東、安徽、四川,以及南方各地。吳興,堪稱施氏第二故鄉。因而,又有「吳興」之郡號。
唐宋朝間,施姓有自河南固始先後遷閩,擇居晉江前港與衙口者,其堂號則分別謂之「錢江」與「潯江」。其中潯江又有「潯海」之別稱。
晉江施姓錢潯二江,分別以前港、衙口兩地為中心,千百年來,闔族子孫繁盛,繼而分布本邑(包括泉州、石獅)之石廈、南庄、後宅、鈔厝、杏坑、山尾、洋霞、埔頭、林埔內、前阪、草田、坑尾、蘇坑、爐灶、瑤林、東厝、西岑、金井、永寧、浯沙、龍園、陳店、龍坡、洪溪、東後、蘇莊鋪、五華(寮內)、魯東、杆柄、大埔、曾坑、林邊、前埔、西潯、英厝、西湖、灰瑤、橋頭、山前、安海、錫坑、內坑、華洲等數十鄉,族人或聚族而居,或與異姓和睦相處。
元明以降,晉江施姓又播遷同安、惠安、福清、平潭、閩侯、安溪、永春、廣東、廣西、江西、台灣、香港、澳門、東南亞、日本等地區與國家者,於今人口已達數十萬眾。
晉江施姓錢潯二江,因入閩時間相距頗大,故其昭穆亦不統一。
錢江支系之譜牒由八世孫施夢說始修於宋嘉定十四年(1221)。明、清二代又多有重修,然舊譜散失嚴重,其最早之昭穆何時確立,輩字如何,就目前所見之資料已難說明;惟知自十八世始至三十九世之現行之昭穆為:秉世克德巨 樞衍渠閣家學教議並宣經迷遠承鄒魯
潯江支系之宗譜始修於明嘉靖辛丑年(1541),同時確立自十四世始之昭穆,依次為「學為肇世士,國光修至性」。(如十七世施世綸即「世」字輩)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克平台灣,統一國家後,康熙皇帝曾御賜「百世字行歌」:「卿仕際應侯,文章慧業修。至效能純養,正心得自由。恬淡明素志,寧靜似先猷,高風崇古樸,雅化尚溫柔。黃中元吉迪,青簡大名留。克己存恭敬,定交允嘉諜。恩寬愛式廣,善足澤常流,深藏抱偉器,遠識抒全籌。河山銘竹帛,冠冕紹箕裘。傳芳長衍慶,錫祚歷千秋。」從茲,潯江施氏即中止舊昭穆,採用新昭穆。巧妙者,乃是新昭穆之第
十、十一、十二字,即「修、至、性」恰好與舊昭穆末後三字相同,於是將新昭穆首字套入十二世,使新、舊照穆中之「修、至、性」三字輩,同屬廿
一、廿二、廿三世,並予沿用。現最高輩份為「光」字輩,最低輩份為「自」字輩。誠可謂十世相見。
晉江施姓自唐宋衍系以來,秉承先祖之開拓精神及聰明才智,建樹非凡、影響深遠、夙為望族。其中或科舉登仕、或軍功封贈,逾百上千。廉吏大雅,驍將鉅子,遍及宇內。如施實德、宋乾道進士,官僉判,著有《瑤林閒居集》傳世;施沅,宋進士,授通直郎;施夢說,宋寧宗進士,官司戶參軍;施宗誼,明嘉靖進士,知梧州;施堯臣,明嘉靖進士,授蕭山知縣,平倭因功擢順天府尹;施琅,清福建水師提督,統一台灣,因功封靖海侯;施世綸,清漕運總督,康熙皇帝諭嘉為「天下第一清官」;施世驃,清福建水師提督,首次測繪西沙群島入清輿圖;施世榜,清開發台灣,興建八堡圳水利工程;施瓊芳,清同治進士,授戶部主事;施葆修,清同治進士,授兵部主事;施士潔,清光緒進士,授內閣中書;施之東,清光緒進士,授兵部主事,等等,難以列舉。
泉州施氏**
**自《泉州晚報》2009.11.10)
施姓最早一支出自夏朝,是夏朝諸侯國施氏的後代。在夏朝末年,有施氏曾把自己部族的人妹喜嫁給夏桀,成為地位顯赫的部族。夏朝滅亡後,便有人以國名為姓氏,姓施。
施姓還出自姬姓。武王建立周朝,封其弟姬旦為魯國公,但姬旦是輔國重臣,須留京都輔佐天子,便由長子伯禽往山東治理魯國。伯禽八世孫中有個叫魯惠的,生三子:長隱、次威、三恆。恆任魯國門丁府,食采於鮑,封施國,號施父,施恆便是施姓得姓之始祖。
唐初,校尉施光贊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福建施氏見載文本第一人。後軍校施文儀隨「三王」入閩,擇居牙水之右定名錢江(今晉江前港)。
施炳(字廷耀,號煥章),南宋紹興年間進士,仕至大理寺評事,後裔稱其「評事公」。宋隆興元年(1163),施炳自河南光州南渡入閩,先居建陽麻沙界首,再徙福清高樓,為施氏入閩始祖。 後次子施英遷居晉江南潯(今龍湖衙口)俗稱潯江(後港),後人尊奉宋評事官施炳為潯江始祖。故晉江施氏有錢江、潯江兩大派系。
歷代以來,施氏人才輩出,其中以施琅將軍在全國影響最大。衙口樹德堂廳堂內顯赫高懸著欽賜的匾額有:「勳德齊班馬範曹」、「忠勇性鹹」、「天下第一法官」、「彰信敦禮」、「錦堂萱茂」、「文魁」、「武魁」等。這些都是施氏先賢功勳的歷史見證。
董思萍 吳澤華 整理
泉州市公安局網安支隊 上午正式揭牌成立
網路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成了不法分子謀取利益的主意途徑之一。2008年在泉州市發生的 號牌黑客 案件就轟動全國 不法分子自製非法軟體 通過網路攻擊泉州交警支隊號牌註冊系統,非法註冊號牌靚牌,並非法 從中謀取暴利。為了有效遏制不法分子利用網路謀取不法利益,今天上午泉州市公安局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