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是說真的不關心前程,而是說,只要你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前程自然而然就會到來。也有其他類似的話,比如:「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董仲舒),「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國藩),「世事我曾努力,成敗不必在我」。
我們都想要把學習、工作搞好,都想要多賺錢,但我們每天心心念念的,卻不是學習、工作、賺錢,而是遊戲、娛樂、吃喝,樂此不疲。即使做了一些事,卻希望很快看到成果,希望一勞永逸,而不肯付出耐心,不願意付出長久的堅持。這是人生中最大的悖論。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其後,宋朝的《五燈會元》中也有涉及,具體在該書《卷十七·保寧圓璣禪師》一節:金陵保寧寺圓璣禪師,福州林氏子。僧問:「生死到來,如何迴避?」師曰:「堂中瞌睡,寮裡抽解。」曰:「便恁麼時如何?」師曰:「須知有轉身一路。」曰:「如何是轉身一路?」師曰:「傾出你腦髓,拽脫你鼻孔。」曰:「便從今日無疑去也。」師曰:「作麼生會?」曰:「但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師曰:「須是恁麼。」
(金陵保寧寺圓璣禪師,福州林家子。有僧人問:「生死到來的時候,如何迴避?」圓璣答:「在僧堂中打瞌睡,在寮房裡解衣服。」僧人問:「就這樣的時候怎麼樣?」圓璣回答:「要知道有轉身那條路。」問:「什麼是轉身那條路?」答:「傾出你的腦髓,拽掉你的鼻子。」(注:當生則生,當死則死,無須迴避,亦無可避)。僧人說:「我從今日起就再無疑惑了。」圓璣問:「怎麼領會的?」答:「只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注:活在當下。生當盡心,死而無憾)圓璣說:「是這樣的。」)
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好事」一般即為善事。人們應該多多行善,自然前程無憂。這種觀念在《增廣賢文》中就多次出現,如:「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可否認,這些內容有一些宿命論的消極味道,可它倡導人們行善,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而經典的好處,就在於常讀常新,可以隨時代的演進而做出全新的解釋。所以我們可以把這裡的「好(hǎo)事」理解為「正確的事」,比「好事」的內涵更加豐富。正確的事一定是好的,但好的未必是正確的。成功的關鍵,首先在於隨時隨地「做正確的事」(戰略、效能),其次才是「正確地做事」(戰術、效率)。如此日積月累,等到將來有一天功夫夠了,自然水到渠成。
看到有的答主把「好事」解釋為「喜好(hào)的事」,這太過於隨心所欲了。因為「好」做「喜好」解時,通常後面接的是動詞,屬於動賓結構,如:好學、好問、好讀書不求甚解。接名詞不僅在語法上講不通,讀起來也彆扭,純屬「好(hào)事」之舉。
另外,從前面引用的原文出處,我們也應知道,當是「但行好(hǎo)事」,而不是「但行好(hào)事」。
KP 佛學禪語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2.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3.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4.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
佛家經典禪語語錄句子
在天地之間覓得一方安詳,聽風雨,聽山語,聽禪語。心是一方硯,不空亦不滿。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貪。字是一盤餐,不膩亦不淡。深邃梅婷花向晚,零落幻影墨里寒。誰人塗抹香薰醉,禪語縈繞紫檀煙。佛曰 我執,是痛苦的根源。禪語梵音間,前塵舊事中,燈下思量著,我覺得心裡似輕似重,這一生際遇似真似假。若是血肉相連的...
python禪語 42 物件 類 以及從屬關係
練習42.物件 類 以及從屬關係 有乙個重要的概念你需要弄明白,那就是 類 class 和 物件 object 的區別。問題在於,class 和 object 並沒有真正的不同。它們其實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在不同的時間名字不同罷了。我用禪語來解釋一下吧 魚和三文魚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有沒有讓你有點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