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導向分析概述
建立用例模型
建立物件模型(更新中……)
建立動態模型(更新中……)
建立資料模型(更新中……)
【更新日誌】
最近更新:
問題域與系統責任
物件導向分析(ooa)
強調運用物件導向方法,對問題域和系統責任進行分析和理解,找出描述問題和系統責任所需要的物件,定義物件的屬性、操作以及物件之間的關係,建立乙個符合問題域、滿足使用者功能需求的ooa模型
物件導向分析主要活動
這些活動需要反覆迭代,直至模型完成
物件導向分析的模型
系統範圍
建立需求模型時首先要確定系統的範圍(即乙個系統與系統以外各種事物的分界線),找出系統外與系統互動的事物,然後從這些事物與系統互動的角度,通過用例來描述這些事物怎樣使用系統,以及系統向他們提供什麼服務
進行物件導向系統分析時,需要建立這樣的環境圖(也可看成是頂層用例圖)來確定系統的邊界
用例:簡單說即為對系統的功能描述,用例模型奠定了整個系統軟體開發的基礎
建立用例模型的目的是提取和分析足夠的需求資訊,用例模型應能表述使用者需要什麼,而不涉及系統將如何構造和實現特定細節。
建立用例模型的過程:
確定參與者
重點放在如何使用系統而不是如何構造系統上,也即進一步明確系統的範圍和邊界(環境圖)。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識別參與者:
確定需求用例
從使用者的視角看,乙個用例是參與者與系統之間的一次典型的互動作用;從系統內部的視角出發,乙個用例代表系統執行的一系列動作,動作的執行結果能夠被外部的參與者察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取用例:
用例規約描述(規格說明):對用例的完整描述包括用例名稱、參與者、前置條件、後置條件、乙個主事件流、零到多個備選事件流
每個用例均應給出用例的規格說明
以銀行atm轉賬用例為例,規約描述如下:
建立用例圖
用例圖是若干個參與者和用例以及它們間的關係構成的圖形表示
每個系統通常都有乙個總體用例圖,若總體用例圖過於複雜,則可以建立多個用例圖,每個用例圖關注系統的某一方面,事實上用例建模是圍繞參與者建立,且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次迭代、逐步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
用例圖建好後,下一步應建立初步的類圖,之後對於關鍵的用例需要建立順序圖、活**等
在系統分析階段,物件建模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問題域的概念模型,即描述現實世界中問題域類與物件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複雜問題(大型系統)的物件模型應由5個層次組成:主題層(也稱範疇層)、類-物件層、結構層、屬性層、服務層,與此對應的5項主要活動:劃分主題、確定類與物件、確定結構、確定屬性、確定服務
這5項活動的抽象層次不同,在實際物件導向分析時,總體上是按照自頂向下的順序進行的,但不需要嚴格遵守這種原則,也無需徹底完成一項工作後再開始另外一項工作
動態模型描述與操作時間和順序有關的系統特徵、影響更改的事件、事件的序列、事件的環境以及事件的組織
在uml中動態模型的描述工具有順序圖、協作圖、活**、狀態圖等
資料模型是資料特徵的抽象,從抽象層次上描述了系統的靜態特徵、動態行為和約束條件,為資料庫系統的資訊表示與操作提供乙個抽象的框架
資料模型所描述的內容有三部分,分別是資料結構、資料操作和資料約束
由類圖可自動生成資料庫表
持續更新中……我是桐小白,乙個摸爬滾打的計算機小白
軟體工程 軟體需求分析
1.深 入 描 述 軟 件 的 功 能 和 性 能 2.到確 定 軟 件 設 計 的 約 束 和 軟 件3.同 其 它 系 統 元 素 的 接 口 細 節 4.定義 軟 件 的 其 它 有 效 性 需 求 需 求 分 析 的 任 務 就 是 借 助 於 當 前 系 統 的 邏 輯 模 型 導 出 目...
軟體工程 軟體需求分析
一 軟體需求分析任務 1.深入描述軟體的功能和效能 2.確定軟體設計的約束 3.定義軟體的其他有訊息需求 二 需求分析的過程 1.問題的識別 2.分析與綜合 分析方法 面向資料流,面向資料結構,結構化資料系統,物件導向的分析方法 3.編制需求分析階段的文件 1 軟體需求說明書 2 資料要求說明書 3...
軟體工程 需求分析
軟體生存期分六個步驟,1.制定計畫。2需求分析。3軟體設計。4程式設計。5.軟體測試。6.執行維護。需求分析是軟體生存期中軟體分析的最後乙個步驟,是確定系統必須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對目標系統提出完整 準確 清晰 具體的要求。是軟體開發計畫期間建立的軟體可行性分析求精和細化,分析各種可能的解法,並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