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需求簽字畫押,有用嗎?

2021-10-04 23:51:46 字數 2225 閱讀 5801

客戶:

任老師,諮詢您乙個問題。我們公司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有個問題,就是變更。有時候專案內的變更甚至是目標或者大功能模組上的變更。比如專案開始時明確要做5個功能,做到中期變更說某個功能不做了,然後又變更說增加乙個新功能。針對這種情況目前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產品設計評審完成後,產研雙方簽字畫押。想通過這種舉動能喚醒評審雙方對評審的重視程度,從而避免上述情況發生。您認為這是種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我:

謝謝你提了乙個讓我仔細思考的問題!

1 這種措施可以讓需求變更更慎重,但是不能杜絕需求變更,因為變更是客觀存在的。變更的原因可能是我們沒想明白需求,或者是業務就是變化了,前者可以通過你說的方法部分規避,後者是無法規避的,是需要我們響應這個變化。

2 加強需求的溝通,使多個角色對需求理解一致特別特別重要,這可以幫助我們事先規避變更,是積極主動的應對需求變更,而不是被動響應變化。對需求的溝通可以從多個層次上來看:

層次1:需求的價值?這個需求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滿足哪些人的痛點?是否真的需要?why!

層次2:根據需求價值,要解決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是什麼?業務是否要做調整,系統要做什麼?分清涉及到的人、系統、裝置的邊界。what!

層次3: 系統的功能做到什麼程度?系統功能的具體定義,人與系統的互動動作,介面原型,業務邏輯,功能的驗收標準等。how!

3 原型、需求交底、需求反講、度量需求功能點、提前編寫驗收測試用例等都是促進前期溝通的手段。

4 沒有人能一次把需求想清楚、想透徹,需要多次迭代,多次碰撞,所以溝通是多次的。

5 想明白的,價值高的,達成一致的先做。想不明白的,或者價值不高的後做,後做意味著讓時間去解決問題。

因此,建議你們要採取積極與被動兩類措施。

提公升對評審的重視程度,可以有多種方法,

你說的是一種方法,其他方法還有: 1

對評審專家考核。找到問題多的專家得到表揚,晉級等。

2 一對一發評審通知,明確每個人的責任,不要讓專家指導很多專家都在評審,可以依賴別人找問題,自己可以偷懶,不能濫竽充數。

3 結對評審。我最近在嘗試這種

方法,就

2個人評審,不多找專家,這樣責任明確,效果很好。 4

領導關注專家在評審上的投入,定期檢查,形成評審文化。專家應該多評審,多培養員工,要領導給專家留出這些時間。 5

統計每個人的評審效率,密度等資料,為每個專家建立個人的評審基線與模型。我們南京有個客戶的資料體現出了不同人的巨大差異。

......

你可以再想想是否有其他好辦法。

客戶:謝謝您的回答。

以下是我的觀點:

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產品需求質量本身的問題。也就是您說的why,what這兩步。到底為什麼要有這個功能,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就是說產品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並沒有想清楚,想透徹。

如果不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我認為即使我們採用了目前簽字畫押的方法仍然無法解決這類問題,相反只能束縛我們自己。因為這項政策推出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家對評審的重視程度。但僅僅產研兩方對已定需求的評審討論,並不能有效保證需求質量。回答上面兩個問題,更多應該是產品部和高層討論的結果。您說「沒有人能一次把需求想清楚、想透徹,需要多次迭代,多次碰撞,所以溝通是多次的。」我覺得很有道理,這不僅是對下而言,也是對上而言。其實對上面兩個問題討論清楚了,到底簽不簽字也倒是次要的。

所以我覺得這項政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會更大些,因為大家會覺得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在評審會上提出些皮毛意見,簽字畫押後,這就不是我的事了。尤其是對於研發來說,更可能是互相推諉的乙個藉口。

解決問題,應該著眼於問題核心的原因,提高核心過程的執行質量,從而提公升自己的能力。作為qa組,其實應該引導和幫助決策層面對最好上述兩個問題的解決,不知道我這樣想對不對? 我:

很對!贊一下

客戶:我覺得你給出的方法裡,專家介入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我看到很多有實力的大企業都會有專業的架構組或者需求組對需求、架構等重要環境進行專家討論。這種方法屬於群策群力,但是結果會好太多。而簽字畫押這種,太過於形式化,其實實際效力幾乎等於沒有。[捂臉] 我:

嗯,我也是如此認為的。

簽字沒有太大意義,評審後的文件如果出了問題就倒追責任就有點意義了,有些軍工的重大專案就會這麼幹,但是這樣做會影響開發效率。一般的企業很難這麼做,軍工企業可以。

客戶:太謝謝您給我解惑,這個問題困擾我太久了。

但是我們並沒有倒追責這件事,或者即使有,結果也是各打三十大板。這等於沒有追責。

所以我們更應該把有限精力投入在真正能提公升效能的過程質量上,而不是在這些形式化上。 我:

是的!客戶:

再次謝謝任老師,心情好多啦。[愉快] 我:

不客氣!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