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稍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知道嘛意思嗎?

2021-09-17 22:59:51 字數 1157 閱讀 1346

天津衛有句老話,「九河下稍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聽過的人不少,但能講清楚的人不多,尤其是前半句,別說老百姓說不清,就連各種文獻記錄也是五花八門,相互矛盾。

簡單來講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說海河是由上游的九條河流匯聚而成,然後歸入大海,至於這九條河都有哪些,現在沒人說得清了,不過乾隆時期的《天津縣志》中有一篇康熙皇帝的文章叫《御製九河故道說》,列出了九條古河名,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但這些河現在大部分找不著,所以也無從考證。

當然也有說「九」為極數,是形容河流眾多,比如形容某個地方交通便利,稱為「九省通衢」;說龍的兒子多,叫「龍生九子」等等,這樣說無非是要突出天津的海河文化、漕運文化,我覺得這種說法更符合今天的現實情況。

重點說說後半句。

這「三道浮橋」中的第一道,是指舊時時期南運河上的「鈔關浮橋」,就是今天金華橋所在的位置。

鈔關是專門徵收貨物稅銀的機構,當時天津地區漕運發達,進出口貨物較多,所以天津的鈔關比其它地區的都大。南門外是海光寺,北門外叫北大關,因其位於北門外,所以又叫「北大關浮橋」、「北浮橋」。這座橋當時一天就開啟兩次,交納完關稅之後,才統一放行來往船隻。

而「兩道關」之一,也就是北大關,即鈔關。

第二道浮橋,是東門外海河上的「鹽關浮橋」(俗稱「東浮橋」) ,也就是現在金湯橋。

過去東門外的渡口人特別多,經常有人掉到海河裡,於是在此修建了浮橋,這座橋十分簡陋,是用十三條木船連起來的,鋪上木板後人打上面走。這地方人多是因為在河岸有大量存鹽的鹽坨,所以鹽官廳也設在這裡,鹽關浮橋之名就是打這來的。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占領天津,這片地方劃給了意租界,導致鹽坨、鹽關廳全部遷走,所以鹽關浮橋也改名,稱為「東浮橋」了。東浮橋這個名字,一直到今天還有老人在用,但是年輕人很少知道了。

「兩道關」中的第二關,就是海河關,即鹽關。鹽關和前文提到的鈔關,都是重要稅收部門。

第三道浮橋有爭議,一說是「西沽浮橋」,另一說是北運河上的「窯窪浮橋」。

西沽浮橋是天津興建的第一座浮橋,於康熙五十四年(2023年)在西沽渡口修建;而窯窪浮橋,就是今天金剛橋的前身。

一句話總結,九河是說天津河多(寫到這我突然明白天津九河相聲隊名字是怎麼來的了),三橋是金華橋、金湯橋、金剛橋;兩關是鈔關和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