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名歷史上,曾經崛起過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追憶、稱道,她就是享譽華夏的北京大名府。《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梁世傑梁中書鎮守於此,手下天王李成、楊志、索超等強將如雲。盧俊義、燕青出身此地。據記載北京大名府始建於宋仁宗慶歷年間,毀於十五世紀初,歷世359個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歷史。她在歷史上又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呢?明確說,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志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今天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視窗、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那麼,北京大名府是怎樣興起的呢?據《五代志》記載,公元360年,東晉時期的前燕在該縣當時乙個叫貴鄉的地方設定了貴鄉郡和貴鄉縣,這是封建統治者在貴鄉縣地域設定郡、縣的起始。不久,郡、縣相繼撤消。到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貴鄉縣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定了貴鄉縣。43年後,即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把貴鄉縣治遷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這裡設定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設定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了**對魏州一帶的統治。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還在這裡設定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復稱魏州。公元758年,唐肅宗在魏州設定魏博節度,派遣節度使,管轄魏、博、貝、衛、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貝州在河北南宮一帶,衛州在河南汲縣一帶,相州就是現在的安陽。可見,當時魏博節度使的領轄範圍已經達到黃河以北涉及冀魯豫三省的許多地方。唐朝後期僖宗時,魏州城方圓80裡,已經是那個朝代有相當規模的大都市。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這是我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後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公元948年,後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十五世紀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隨這座城市的歲歲月月。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乙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公元2023年,即宋仁宗慶歷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訊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裡,但也有48裡之多。宮城,周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台,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使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裡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傑、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裡相繼供職。可謂人才疊出,享譽古今。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2023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如今,在我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視窗,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公尺坍塌的老城牆上。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壯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偉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歷史的象徵,大名歷史的驕傲。她以一千餘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名府故城位於河北省大名縣,始建於公元360年。
十六國至明朝都是中國北方重鎮,大名府故城始件建於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間(公元881年—884年),為魏博節度使樂彥楨就西城外舊堤築羅城,周長80裡。
宋朝時期作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揚天下。其城池建制規模巨集大,不遜於當時的汴京開封。
至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2023年),對大名城廊進 行了增修,改名為北京。當時主要是增修了內城和外城,修內城為宮城,周長1?83公里 ,修築的外城周長為24?3公里。宮城南有三門:中為「順預門」、東為「省風門」、西 為「展義門」;東有東安門;西有西安門。
至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2023年),漳、衛兩河 同時發大水,水位漫溢城牆,城淪於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為廢墟。而後又遷修 於艾家口,即今大名城。
明建文三年(公元2023年),因漳、衛河同時氾濫,府城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