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市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村民自建農耕博物館,收藏5千多件老物件,記錄農耕變化。圖為館長程碎想介紹木製紡紗機。 劉燕 攝
***蘭州1月30日電 (劉燕 艾慶龍)古老的犁耙、木製的紡紗機、箍了好幾圈的水缸……在甘肅天水市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農耕博物館內,5千多件農耕老物件分類陳列在展示台上,與當今科技時代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老物件已被時代淘汰,雖在生活中無實際作用,但卻記錄著農耕變化。」程碎想一邊檢查木製紡紗機儲存情況,一邊向記者說。
程碎想出生於甘肅天水市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乙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跟隨父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
長大後的他繼承「父業」,憑藉著個人努力,從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畢竟是農村的孩子,對耕種生活有依戀。」程碎想說。
談及收藏原因,程碎想告訴記者,農耕博物館是堂哥程世雄發起籌建,加之他自幼熱愛傳統文化便參與其中,2023年9月,該村村民一致推選程碎想為農耕博物館館長。
在民眾眼中老物件是無用之物,但在程碎想看來全是「寶」,他時常下村「**」,為了一件普通的老物件三番五次地登門造訪,陪人家抽菸聊天甚至幫忙幹農活。
「這輛清代牛車是程世雄捐贈」「這個清代水缸程讓來捐贈」「這個筆筒是馬有義捐贈」……程碎想對5千件老物件來龍去脈一清二楚。他說,民眾義務捐贈實屬不易,必須清楚記住他們的名字。
走鄉串戶蒐集老物件便成為程碎想的「工作」之一,他告訴記者,有次途經咀頭村時,發現山溝裡有一張廢棄多年的油瀝盤(古代用來榨油的一種工具),考慮到油瀝盤由石頭鑿成,且體積不小,他返回村村,請人開著拖拉機幫忙,搬至博物館。
對於收藏老物件這件事,程碎想的妻子張三女曾極力反對。張三女告訴記者,程碎想開始收藏老物件後,便著了魔,幹農活,心不在焉;外出務工,隔三差五回鄉,「對此,我一哭二鬧,都沒打擊他收藏熱心」。
當數千件老物件「入駐」博物館,張三女大為吃驚,便不反對,默默承擔更多的農活和家務事。
「其資金**主要依靠民間愛心人士捐贈。」據程碎想透露,目前,博物館已籌資投入200多萬元,建成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書畫古玩展區及農耕文化體驗區,共占地面積達2.2萬平方公尺。
程碎想認為,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農耕博物館的建立能在吸引遊客方面發揮一定作用,同時,借助鄉村旅遊可讓更多人體驗農耕變遷史。(完)
甘肅基層藏族女幹部為村民解難事 扶貧扶智「少閒人」
蘭州1月13日電 王麗霞 以前村裡人種地,投入多,產出少。作為莊稼漢,我們明知這樣下去日子紅火不起來,但還是轉不過彎來,現在做起了電商,收入增加了不少。每當提起這些改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術布村村民王耕玉打心裡感謝村里的藏族女幹部劉雪琴。在該村電子商務點建成前,王耕玉常年出門打工,妻子照顧著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