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需要選擇不同的管理方式,這已經是許多管理者心目中的共識。實際上,縱觀國內外優秀企業的成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企業都在或有意或無意的沿著這條路線發展。
企業草創期,老闆和核心員工是多面手,什麼都要參與,什麼都要做,那個時候主要依靠的是幹勁衝勁。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光靠這些就很難成事了。激情總有過去的時候,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這家企業很容易變得死氣沉沉。現在經常聽到一些企業裡傳出不和諧的聲音。嚴重的,創業元老各奔東西;輕微的,也是內耗不斷。員工對舊制度的挑戰和不滿情緒,直接影響企業對市場機會的快速反應能力,業務陷入困局並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其實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建立乙個目標體系。有一些管理專家會直接把這個體系稱作績效體系,實際上,目標體系和績效體系還是有區別的。說「我要去什麼地方」,這是目標,如果說「我要在三天內去這個地方」,就是績效了。
當然,真正的目標管理理論就有smart原則,其中也對時間做出了要求。但是在管理實踐中,先目標後績效,可以緩和直接進入學院派目標管理狀態可能引發的一系列矛盾。過去有一些企業趕時髦,拿著一本大部頭的目標管理著作就想實現理論化的目標管理,結果在進行中要麼搞得民怨沸騰,要麼流於形式。年初轟轟烈烈的做計畫、定進度,年底卻根據工作總結的文筆、個人跟領導的關係來進行獨斷的評估,這樣的目標績效系統,也許還不如沒有。
目標在企業裡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企業的贏利目標,這個是根本。企業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贏利,卻絕不可能在很長時間不贏利。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投資方是團體還是個人,最終的目標逃脫不了「贏利」二字。如果不贏利的時間超出投資方的忍受限度,任憑企業負責人口吐蓮花,恐怕也逃脫不了關門大吉的結果。另一層意思,則可以看作是我們所講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由贏利這個根本目標而來的各種布局,從高層的戰略計畫,到中層的分管統轄,再到員工每天的工作計畫,都屬於這類。
之所以要把目標和績效分開來,就是因為中間需要有乙個緩衝。很多人定目標的時候都是拍腦袋的,特別是如果上級根本就沒有乙個更高的目標,這種情況更加突出。要做出符合企業、部門和個人崗位設計的目標,是需要學習的。不學習,不知「道」。
僅僅定目標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關注目標的落實。要把目標變成可執行的,並且能承受實踐檢驗的工作,並且在實際中完成它,這才算完成了初步的目標管理。一些管理者在責怪下屬的時候會說 「你把那個事情完成就好了」,其實指的就是這一步。用「高階」一點的說法,這叫「成事原則」。
能成事,然後才是績效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花了多少時間,使用了多少資源,走了多少彎路,都拿出來計算一下,績效就出來了。
通過制定計畫,能夠比較好的輔助企業從初步建立和實現目標,到建立目標績效系統的過程。開始,只需要員工能寫出一周都計畫幹什麼,以及進行周總結即可。慢慢的,在這一層次下,新增計畫細則,把計畫完成的過程分成若干部分,分別總結處理,績效就能夠看到了。這只是乙個簡單的例子,實際上,利用今目標還可以設立月計畫等更加複雜的目標體系。
當然,要建立乙個良好的目標績效體系,企業的制度還是要跟上的。沒有制度,再好的工具都沒用;有了制度,工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