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苑心語《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優秀范文

2021-09-02 14:16:48 字數 1349 閱讀 3122

教苑心語《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優秀范文:

之所以選擇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是因為看到書名時讓我十分好奇,這間教室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看完之後我明白了,至少從結果來看,確實是讓人驚訝的。因為學校裡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且大部分來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學生就讀的教室又小又破,還會漏水,但是在雷夫老師的帶領下,在56號教室上學的孩子成績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長大後,他們紛紛進入哈佛、普林斯頓等名校就讀,取得不凡的成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能有這樣好的結果,這不得不說是奇蹟。

那這樣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呢?這就跟本書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老師有關。說起來,雷夫老師是一位普通但又非凡的教師。雷夫就是一名洛杉磯市中心小學的一名老師,但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裡,年復一年的教同乙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並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他的事蹟轟動了整個美國,並被拍成了紀錄片。

雷夫老師究竟採用了哪些方法才讓這些孩子有這樣非凡的成就?這是《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也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鑑的地方。書本封面醒目的地方寫著「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這應該就是雷夫老師的教育「方法」,或者說是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其實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思考,然後擁有學習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機械性的灌輸知識。與內在動機相對應的則是外在學習動機,也就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讀書。比如說為了獲得家長、老師的表揚而努力讀書,或者為了考個好大學,以後能有份好的工作而努力讀書。這時我們就應該考慮,當這些外在激勵消失後,孩子還願意花費那麼多的精力在學習上嗎?怪不得雷夫老師並不贊成簡單的物質獎勵,這樣的物質獎勵會慢慢掩蓋孩子學習真正的動力。

有這樣乙個故事(德西效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了,依然這樣,這讓老人難以忍受。於是,老人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孩子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轉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一旦外部動機改變或者消失,孩子們的內在動機也會發生改變或者消失。讀老人與海有感(對於學習也是一樣的,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乙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