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凋零,合夥當道

2021-09-02 02:31:58 字數 1940 閱讀 5069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香港譯作「群眾集資」,台灣譯作「群眾募資」。

由發起人、跟投人、平台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徵,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援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

這玩意早就存在了,用「合夥」來表示更通俗易懂。

過去做事,合夥的很多的,只是由於現實地域的限制,側重熟人之間少數人之間的行為。

有了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平台,合夥行為更容易實現。

1、p2p債權眾籌

以p2p網貸為首的債權眾籌,通過平台籌集資金給借款人(也可能是平台自己)。

借款人按月還本金和利息給投資人,平台收取借款人的融資服務費。

凋零:貸款,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直是主力軍,民間小額貸款公司居多,不少p2p平台都和小額貸款公司有一定的關係。

詐騙跑路、經營不善、壞賬太多、逾期難催收。

核心原因還是「商業模式」有問題,信譽好的人企業和個人都去找銀行,4%到8%年化,p2p平台貸款利率在16%到32%。

理財人的收益得10%年化,平台至少5%左右經營成本,借款人16%都算很低的了。

信譽不好的人,壞賬率就高,平台如果剛性兌付,資金壓力太大。

如果不剛性兌付,找借款人追債,成本太高,理財人也很急。

利息沒賺多少,本金卻沒了。

而銀行信譽好,有國家背書,資金成本特別低。

3、店鋪眾籌

有的平台是做成了p2p債權,有的平台做成股權,風險在債權和股權之間。

問題在於,實體經營裡,很多老闆的素質很低。

需要錢向你融資,賺錢了「老子憑啥子給你分紅」,這種心態是很容易產生的。

本來就是小生意,賺點錢不容易,後期不斷分給這幫不幹活的投資人。

對比店鋪,股權眾籌稍微可行,是因為股權是幹大事的,創始人的30%股份就值很多錢,除非退出,也幾乎不分紅。

凋零:「買房興邦,實業誤國」的大環境下,實體經濟的房租成本非常高,而且只會越來越高。而且有了網購和快遞,

很多地方實體經濟的成本一旦搞過網上,就不好賣了。店鋪眾籌平台,收入一是專案融資時的服務費,一錘子買賣。

收入二是分紅再收一筆佣金。增量收入在分紅佣金,但是對平台的專案挑選和風控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有零售風控選址等各種能力。

凡是做平台的,大多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年就做成全國知名的,各種地方加盟,rr投聽說就這麼做爛的。

4、公益眾籌

主要是企鵝等一些大廠能堅持,不愁運營資金,免費做慈善平台,幫助籌集慈善資金給yy。

積善積德,這也是收益。

而小廠就做不得,不賺錢,也沒那個信譽口碑。

做得最成功的,感覺是福利彩票。

貪腐,不用多說。

5、實物眾籌

這個才是稍微可行的眾籌方式,一起出資,舉辦一次活動。

大家一起出資,有點類似預定,可以低價買乙個實物商品。

出資總體比較少,就算遇到問題,也懶得去維權了,不了了之。

收一收,幾個根本原因:

1、平台的商業模式存在根本缺陷,收入單一且不足,創新不足卻急功近利。

2、債權股權類,持續時間較長,溝通尤其是投後,是一項巨大的成本。

3、投資類眾籌是高風險行為,風險識別不足,而期望過高。

4、法律環境嚴重滯後,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合夥才是出路。

熟人之間,由於長時間建立起來的信任,溝通成本低,違約成本高,才能集中資金和人力,專注在做事上。

少數幾個人合夥開公司、合夥開店、合夥做股權投資,成功的希望更大一些。

理論上,人數越多,成功概率越低。

機會總是有限的,人多了,分到每個人手上的自然就少了。

如果每個人都很容易賺到錢,享受到額外的福利利益,誰還會從事生產勞動,實實在在的產生增量財富。

當一件多數人都賺到錢的財富效應傳播到你的時候,這往往是乙個危機。

有危而無機。

保重~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