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本.
彭羅斯並不是唯一為自己創造量子引力方法的一流數學家。 也許最偉大的一一當然也是最有趣的一健在的數學家是阿蘭・康尼斯. 我喜歡和阿蘭談話。有時我不明白他說什麼,但他深刻的思想和絕妙的笑話令我快樂無限。(那些笑話經常是**** 的,儘管有時說的是黑洞或討厭的卡丘流形。〉不過,雖然我不能總是理解阿蘭, 他卻總能理解我。他厲於那種思維敏捷的人,知道你想什麼,當然也能更好地說出你想說的話。儘管他和他的思想都那麼自在輕鬆,卻一點兒也不愛爭鬥,對別人的思想總是懷著真誠的好奇。阿蘭的量子引力方法要回到基礎,發明一種能完美統一幾何的數學結構與量子引力的新數學。這種數學我在第十四章 提起過,叫非對易幾何. 它在根本上統一了代數和幾何。只有像他那樣,既探索數學又創造性、戰略性地思考數學知識結構及其未來的人,才可能 創造那樣的思想。
費耶阿本徳相信科學足一種人類活動,是投機者的事業,他 們不遵從一般的邏輯或方法,而做任何能增進知識(不論你怎樣 定義)的事情。所以,他的大問題是:科學如何運作,它為什麼 運作得那麼好?即使他反對我的所有解釋,我覺得他熱情追求這個問題,不足因為他反科學,而是因為他關心科學。
幾年後,他得到乙個教師職位。他問乙個朋友,自己知道的很少,應該怎樣上課。朋友告訴他,把他認為知道的東西寫出來。他寫滿了一頁紙。朋友接著告訴他,拿第一句話做第一堂課 的主題,第二句話做第二課的主題,依此類推。就這樣,這位從物理學學生經過大兵和演員的人,成了哲學教授.
費耶阿本德開車送我們回伯克利校園。離開時,他給我們提 出了最後乙個忠告。「就做你想做的,不要管別的事情。在我的 經歷中,從來沒有花過五分鐘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費耶阿本德的言論遠非及時的清醒劑。如果我想做好科學, 我就必須認識到我有幸合作的人都是當代的大科學家。他們和所有大科學家一祥,是靠正確的思想和奮鬥取得的。如果你的思想正確並且為之奮鬥,總會取得成績的。不要浪費時間替自己難過,也別為愛因斯坦和玻爾傷感。沒人能幫助你,只有自己能發展自己的思想,也只有自己能為它們奮鬥。
相對論的質疑就談這些。如果量子論錯了,情況又如何呢? 這是整個量子引力計畫的軟肋。如果量子論錯了,拿它來結合引力就純粹是浪費吋間。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有的,其中乙個就是特胡夫特。還在烏得勒支做研究生時, 特胡夫特就和乙個年長的合作者一起證明量子的楊-公尺爾斯理 論是合理的,這個發現使整個標準模型成為可能,他的這些成就 當然贏得諾貝爾獎。那是他眾多關於標準模型的基本發現之一。 但最近10年他成了基礎問題的最大膽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觀點 是所謂的全息原理。在他的構想裡,沒有空間。發生在我們常想 象為空間的某個區域裡的每個事件,都可以表示為發生在包圍那 個空間的曲面上。而且,描述那個邊界世界的理論不是量子論, 而是某個他相信能取代量子論的確定性理論。
巴伯告訴我們,他在讀研究生時,在一次登山旅行的路上, 他突然想起時間也許是一種錯覺。於是他開始考察我們包含在廣義相對論裡的時間認識的根源。他意識到他疑慮時間本性就做不了傳統的學術研究,他也明白如果他要繼續研究那個問題,就必 須全心投人,而不能受常規物理學的壓力的干擾。所以他在距離 牛津乙個小時的小村莊買了一所舊農舍,還把新婚妻子帶來,安 心思考時間問題。大約10年後他才向他的同事們報告他的結果。 在那期間,他和妻子生了四個小孩,靠他做翻譯的鐘點工撫養他 們。他一周用來翻譯的時間不到20個小時,總是有很多時間思 考;這一點和學術機構的多數科學家一樣,他們除了教書和行政 事務外,也只有那麼多時間來思考。
為了與廣義相對論的時間意義發生聯絡,巴伯鑽進了那門學 科,回溯物理學和哲學的歷史。最後他構想出一種新理論,其中 的空間和時間只是乙個關係系統。他關於這個主題的**慢慢開 始受到關注,最終成為量子引力群體的榮譽一員。他將愛因斯坦 的廣義相對論重新解釋為乙個關係理論,這也正是我們領域的人 現在所理解的方式。
這還不是巴伯的全部工作,但已足以說明乙個成功預言家的 經歷與傳統的專業科學家有多麼大的不同。這樣的人不趕潮 流一一其實他們大概對學科還沒宥足夠的認識,根本不知道它的潮流是什麼。這樣的人,他們的動力不是別的,就是以前形成的 信念,確信別人遺失了某個關鍵的東西。他們的方法更有學術 性,因為他們只有通讀了困擾他們的問題的整個歷史,才可能想 清楚。他們的工作是高度專一的,不過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 一點結果。不管什麼結果都無助於他們的職業生涯。巴伯成熟 了,比多數職業科學家更多地改變了科學;但當多數物理學家在 謀求終身職位的時候,他卻沒有一樣可以炫耀的東西。
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巴伯和瓦倫提尼想掙乙個普通的研究職 位,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如果做乙個普通的助手或助理教授, 就會為了贏得高階所必須的邀請和資助而拼命去發表文章、爭取 榮譽,結果是一事無成。但巴伯和瓦倫提尼碩果累累。他們一直 在思想,對乙個頑固的問題會比助理教授們想得更深、更專注。 當他們經過十年苦想破壁而出時,都會形成乙個嚴謹、獨創而成 熟的觀點,使他們很快產生影響。經過那些年的潛心鑽研,他們 得到了重要的新發現,樹立了自己的權威,成為了關心那些問題 的人們的核心。在事業之初(甚至以後)忍受長期的孤獨,是預言家們的基本經歷
有人說格羅藤迪克是目前健在 的最能幹、最富想象的數學家。他有過最不尋常的經歷。他具有 重大影響的一些貢獻都不曾公開發表,而是以數百頁信件的形式 寄給了他的朋友們,然後逐漸在能理解它們的小圈子裡傳播。他 的父母為躲避政治和戰爭而流亡他鄉;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的難民營裡長大的. 他在巴黎數學界嶄露頭角時,就像從天 上降下來的。短暫風光過後,他在20世紀70年代幾乎脫離了科 學生涯,至少部分是因為他反對數學為軍事服務。2023年,他完 全消失了,儘管謠傳他在庇里牛斯山隱居,但沒人知道他究竟在 什麼地方. 顯然,他是乙個極端的例子。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 些優秀的數學家在聲名鵲起時表露在臉上的羨慕、驚奇甚至恐懼 的表情。下面是他對他一些經歷的描述:
我在那些動盪的年月學會了孤獨。但即使這個形式 也沒能真正表達我的意思。不管怎麼說我都不想學孤獨,理由很簡單:這類知識我在童年時就從沒忘過。那是我們毎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然而,在那孤獨的三年(1945~1948)裡,我沿著自己模索出來的路線,靠著自已的能力忘 我地工作,這為我帶來了強烈的自信〈不張揚然而持久〉,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數學,而與形成規則的任何共識無關, 也與任何時尚無關……我說這些的意思是,為了把握我想學 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方式,而不要靠大大小小的派別. 不 論我本人所屬的派別還是因為任何其他理由自詡為權威的派 別一一所認同的觀念(公開的或默許的不管在中學還是 大學,那些無聲的共識讓我明白,我們不該自尋煩惱去擔心 諸如「體積」之類的名詞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哪個是「顯然 不證自明的」、「普遍知道的」、「毫無疑問的」……正是以 這種「超脫」的姿態,才能成就自己而不是淪為共識的走 卒,才能拒絕困守在別人劃定的圈子裡. 正是在這種卓然 不群的行動中才能發現真正的創造力。所有其他事情就是理 所當然的了。
從那時起,我有機會在向我召喚的數學世界裡認識很多人,既有我的「長輩」,也有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他們都 遠比我聰明,遠比我有「天賦」。我羨慕他們的才能,運用 新思想就像玩把戲,彷彿從搖籃裡就開始熟悉它們了. 而 我自己卻感覺笨拙甚至痴呆,痛苦地徜徉在崎嶇的路上,就 像一頭笨牛面對一座望不到頭的大山——那盡是我決心要學 的東西,也是我覺得無法理解其本質的東西,無法追隨到底 的東西。其實,我本人幾乎沒有什麼特質能算聰明學生,既 不能贏得競賽的名聲,也不能輕鬆消化多數可怕的學問。實際上,多數我判斷比我聰明的同志都成了著名的數學 家。不過,從30年或35年後的觀點看,我可以說他們在我 們今天的數學留下的印跡還不太深刻。他們都做過很多事 情,通常還是很美妙的,不過那些都在他們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而他們也沒想破壞它們。他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那些看 不見的牢固的小圈子,將特定環境的世界劃定在乙個給定的 區域。想要打破這些界線,他們必須重新發現自身的那種與 生俱來的(和我一樣的〉能力:忍受孤獨。
多年過去了,我想我終於可以明白地說那吋到底是什麼驅使我脫離超引力的。我讀愛因斯坦的原著學物理,對滲透到革命性的新物理學統的那種思想有種特別的體驗。我希望的新統一應該從乙個深層的原理出發,就像慣性原理或等效原理。從這一點看問題,我們能獲得深刻而令人驚奇的洞察,發現原來不相干的兩個事物在根本上是同一樣東西。能量就是質量,運動與靜止不可區分,加速度與引力是一樣的。
當我回顧30年來我所熟悉的那些人們的科學生涯時,越發感到科學生涯的抉擇依賴於人的個性。有些人樂於跨越下一步, 把一切都獻給它,從而為飛速發展的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另一些人可沒那麼急躁。有些人容易犯糊塗,所以做什麼都要反覆思量,這要費很長的時間。你大概以為我們比這些人高明,可別忘了愛因斯坦也是屬於他們的。根據我的經驗,真正令人震撼的新思想方法往往來自這樣的人群。還有一些人–我屬於這第三類:只顧走自己的路,他們特立獨行,只是因為不願意像有的人那樣為了站在贏家的一邊而加入某個領域。所以,當我與別人的作為相左時,也不再感到煩惱,因為我發現乙個人的性情幾乎完全決定了他做什麼樣的科學。幸運的是,科學需要來自不同類別的人物的貢獻。我逐漸認識到,那些能把科學做好的人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問題。
讀《物理學的困惑》的思考
近幾十年 起碼50年 來,物理學界並沒有什麼大的進展,這本書的產生正是在這樣的乙個環境下,作者是乙個物理學家,而且在弦理論耕耘多年,但這本書確實作者對弦理論的質疑,當然後面幾個章節是對目前物理界的 腐朽 和 僵化 的批評。弦理論這些年發展的勢頭很猛,不過我對弦理論的接觸比較少,多是道聽途說,我了解的...
改變世界的物理學 2 物理學孕育新材料
物理與半導體材料 新材料 是指新近發展的或正在研發的 效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傳統材料更為優異的效能。電子工業革命源於半導體材料的發明。砷化鎵半導體雷射器和高效能光學纖維材料的發明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光纖通訊和高速寬頻資訊網時代。材料按照導電性能分類可分為超導體 導體 半導體 絕緣體。載流子濃度決定了...
關於《物理學的進化》
2019.7.29 2019.8.2閱讀的中信出版社新版的 物理學的進化 評級 地階 相比科普 物理學史或是科技哲學,這本書更像是愛因斯坦開源了其發明 相對論 和 質能方程 以及在晚年執著於尋找 統一場論 的整個思維過程。這麼說雖然只是我的個人感覺,沒什麼根據,但開篇將 偵探 和 物理學發現 進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