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範圍內,三皇五帝之前有沒有朝代存在過?肯定存在過!
司馬遷《史記》記載的三皇五帝距今滿打滿算也不過五千年,而考古挖掘展示出來的中國史前文明已過
8000
年,出土了許多代表王權的精美文物,而
6000
年前的紅山文化已表現出了比較成熟的帝國形態,三皇五帝之上三千年中,必有更早期的朝代存在過。
筆者以為現代漢語源頭之遙遠,演變發展過程之漫長也會大大超出人們原有的想象,不會僅僅只有五千年,即使在漢語方言中也存在許多疑似阿爾泰語詞彙,這提示我們應當拋棄原有的「上下五千年」文明起源觀,把漢民族形成發展史推向更久遠,把現代漢語起源史推向更早期。
對於不見正史記載的「史前史」,長達三千年之久的文明起源斷層,是不是一點文字資訊也沒有呢?其實不然,何拔儒考證過的遠古帝王列表「盤古王表」就是其一。
四川省鹽亭縣的天垣地區傳說是盤古王故地,並是夏禹出生地,那裡有一條舉溪,河邊有乙個名叫場盤埡的村寨,內有一「盤母石」,旁邊還有過刻著
50行奇怪文字的古碑,傳說是大禹親自所立,人稱「盤古王表」,記錄著
盤古王到
大禹王的世系更迭。
清朝末年鹽亭縣出來乙個叫做何拔儒的儒生,他
30歲中秀才,
1885
年補為廩生,
40歲被公派留學日本東京巨集文師範學院,此人對古碑深有興趣,出洋時就攜帶著此碑文臨摹本,常找國內外學人**,企圖破解這些古文本。
1906
年何拔儒學成歸國,業餘繼續考察研究川地古蹟,其時舉溪兩岸數千年前,延伸數百里的山寨聚落遺址猶存,其間古蹟眾多,何拔儒通過對比研究終於破譯出盤古王表。
王德奎先生也是四川省鹽亭縣人,基於前人的研究,他於
2000
年在《文史雜誌》第
2期中發表了《綿陽第一碑與盤古王表石》,文中列出了盤古至禹的年表,該年表如下:
一、約西元前
8000——
西元前6391
年:原始社會
二、約西元前
6390——
西元前2023年:1
、盤古2
、天皇3
、地皇4
、人皇5
、五龍紀
6、攝提紀
7、合雒紀
8、敘命紀
三、約西元前
6210——
西元前2023年:1
、巨靈氏
2、句疆氏
3、譙明氏
4、涿光氏
5、鉤陳氏
6、黃神氏
7、巨神氏
8、犁靈氏
9、大隗氏
10、鬼隗氏
11、掩茲氏
12、泰逢氏
13、冉相氏
14、蓋盈氏
15、大敦氏
16、雲陽氏
17、巫常氏
18、泰壹氏
19、空桑氏
20、神民氏
21、倚帝氏
22、次民氏
四、約西元前
5770——
西元前2023年:1
、辰放氏(4代)
2、蜀山氏(6代)
3、虺傀氏(6代)
4、兒遽氏
5、希韋氏(4代)
6、有巢氏(8代)
7、燧人氏(4代)
8、庸成氏(8代)
五、約西元前
5070——-
西元前2023年:1
、渾沌氏(7代)
2、葛天氏(4代)
3、女媧氏
4、伏羲氏
5、赫胥氏
6、東戶氏(
17代)
7、皇覃氏(7代)
8、啟統氏(3代)
9、吉夷氏(4代)
六、約西元前
4170——
西元前2023年:1
、倉帝史皇氏
2、柏皇氏(
20代)
3、中皇氏(4代)
4、大庭氏(5代)
5、慄陸氏(5代)
6、崑崙氏
7、西陵氏(5代)
七、約西元前
3150——
西元前2023年:1
、軒轅氏(3代)
2、祝湧氏(2代)
3、昊英氏(9代)
4、古皇有巢氏(7代)
5、朱襄氏(3代)
6、陰康氏(3代)
7、無懷氏(6代)
8、神農氏(8代)
八、約西元前
2330——
西元前2023年:1
、黃帝2
、顓頊帝
3、嚳帝
4、堯帝
5、舜帝6、禹
這個「盤古王表」把中國歷史推到了
8000
年前,筆者並不以為此表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上古史,但也不認為此表憑空偽造,該年表還是有一些可信度的,上述這些名號大多已經在先秦古籍《世本》**現過了。筆者還以為這些遠古王朝的建立者與三皇五帝有同樣的民族背景,同樣是血腥野蠻的奴隸制社會。
有些史學家用另一種思路去思考,認為五帝不是五個人,而是五個漫長的朝代,每個朝代都有過許多帝王,如考古學家許順湛先生在他的《五帝時代研究》中這樣推測五帝年限:
前五帝時代:
西元前4420
年以前,所屬文化為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等文化。
黃帝時代:
傳十世,約
1520
年。約西元前
2023年—
西元前2900
年。所屬文化為仰韶文化中、晚期。
顓頊時代:
傳九世,約
350年。約西元前
2023年—
西元前2550
年。所屬文化為龍山文化。
帝嚳時代:
傳十世,包括堯,約
400年。約西元前
2023年—
西元前2150
年。所屬文化為龍山文化。
帝舜時代:
傳一世,約
50年。約西元前
2023年—
西元前2100
年。所屬文化為龍山文化。
由此來看,三皇五帝是朝代而不是幾個王,與此同義,《呂氏春秋》曰:「神農十七世有天下」,意思是說神農之朝傳了十七代,而後才被黃帝所取代。
其實古人早就指出過三皇五帝不是遠古歷史的全部,遠古曾有過許多朝代和帝王,《封禪書正義》曰:「燧人氏至伏羲
187代」,《帝王世紀》言,人文始祖伏羲之後有女媧氏,女媧之後有多達
15個代系的先王,其曰:
「女媧氏沒,大庭氏立,次有柏皇氏,**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伏羲之號。」
《莊子·胠篋》中的伏羲僅在十二位先聖王中排位第十,只是到了漢代「太皋」伏羲才成了三王之首,而《莊子》寫作「伏犧」,《荀子》寫作「伏戲」,此外還有寫作「伏希」的,說明這只是乙個後人的譯音。
《莊子·大宗師》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行,鵗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犧氏得之,以襲氣母」,文中伏羲被排在「鵗韋」之後。筆者以為這個能「挈天地」的「鵗韋」同樣不會是定居的農耕漢民族先民,因為唐宋史書中的「室韋」是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前身。
游牧文化是一種血緣文化,游牧民族特別重視對自己祖先名字的記憶,哈薩克諺語:不知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兒。他們認為乙個人至少要記得七代以內父母雙方所有血緣祖先的名號。由於有這樣一種古老的文化習俗,阿爾泰游牧民族雖然在大部分時間裡沒有文字,但憑口口相傳,他們也能複述出十分遙遠的祖先名號。蒙古族史詩《江嘎爾》唱到他們的祖先歷史時有這樣的複述:
「八千壽歲階段,滿楚(滿洲)西爾主(休屠)之寶座,
賦予了西爾主,疆域是
………五千壽歲階段,把持滿楚寶座的是
………兩千壽歲時,在滿楚西爾主寶座上的是格斯爾聖主
…………
五百壽歲階段寶座賦予
………八十壽歲時,寶座上坐著成吉思汗
…………
」如此久遠的祖先國號都被他們記憶並代代傳唱著!草原史詩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但仍然是真實歷史的對映,基於游牧民族特有的傳統習俗,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古籍對先王們的記載是有一些根據的,不是憑空捏造的。
「史前」其實有史,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變得模糊飄渺,甚至嚴重變形而已,筆者相信黃帝之前還有過許多朝代,並且認為這些史前帝國很可能是規模巨大的。
雖然我們無法考證這些遠古帝國的起迄年代和都城方位,但可以肯定盤古王表中的「氏」都是部族名,這些「氏」在後來的中國史書中不斷出現,出現在自北而南入侵中原的歷史人物中,已經為其民族背景作出了註解,這些「氏」或是「戎」或是「狄」,或是「匈奴」或是「鮮卑」,都說多音節語言。筆者以為盤古王表中的王名仍然是阿爾泰游牧民族族名的異寫,只要稍加辨認就能與我們熟悉的族名對應起來,例如:
巨靈——覺羅
大庭——韃靼,
句疆——女直
掩茲——安陳(金的讀音)
大敦——韃靼
巫常——兀者
空桑——可薩
次民——室密
蜀山——柔然
希韋——室韋
混沌——兀譚
皇覃——兀譚
啟統——契丹
崑崙——黑(古代阿爾泰語是黑的讀音)
慄陸——史書又寫作疏勒,淑勒,敕勒等等,本義是天
祝甬——主因(居庸,句容)
陰康——裕固
無懷——烏桓(烏洛桓)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建造了五城十二樓,但這些城和樓遺址為什麼沒有被考古挖掘所發現呢?筆者以為遼王朝情形能為這個問題提供參***。
《遼史》記載遼帝建有四京,還建造過許多樓台,遼帝並不駐蹕於同乙個地方,而是四出「捺缽」(狩獵)不休,遊獵於那些建有高樓之地,樓與樓之間相距數千里,遼帝盤坐於樓台之上接受四方屬部的朝貢,或者在樓台上宴會汗王貴戚。遼人原本是遷徙不定的族類,除了陵墓,他們對建造永久性建築物興趣不大,遼帝多建京城,多建樓台其實與他們的游牧生存方式相適應,遼帝的京城其實是游牧民族的「斡爾朵」(蒙古語本義是「可汗的宮帳」,這也是「都」字的原始讀音),原本就規模不大,遼代距今不過一千年,那些京城和樓台也沒有了痕跡。
黃帝的十二樓可能與遼帝用於「捺缽」的高樓有相同的用途,距今已過四千年,沒有考古發現就很自然了,至於盤古王表中的遙遠王朝沒有留下什麼都城遺址,就更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