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021-09-23 20:17:06 字數 1165 閱讀 8888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篇文章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用來激勵自己的。可是有一晚在默默念叨這篇文章的時候,卻讓我感到很不對勁。

一篇從初中開始就學習,以致於其中心論點已經達到老生常談的文章,我卻突然覺得我從來沒有讀懂過其真正的含義。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憂慮敵患讓人成長茁壯,安逸享樂讓人頹廢止步。乍一看這篇文章的主旨我們真的是再清楚不過了。可是事實是這樣嗎?想想我們現實生活之中,因為天災人禍、貧富不均、資本壓榨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很少嗎?如若憂患磨礪人的心性,那麼為什麼會階級固化呢?那我們怎麼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呢?那麼出生在底層的人民,為什麼越難越有所成就呢?說好的於憂患而生呢?

即便不看如今的社會,即使是作者自己論述的框架以內,也還是有說不通的地方。舜發於畎畝之中,畎畝之中只有舜一人而已嗎?為何只有乙個舜呢?版築魚鹽之間又何止傅說膠鬲兩人而已呢?

這篇文章讓我覺得不對勁的地方是在其主旨之中,人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不那麼重要。似乎若你是天選之人,那麼你就等著吧,你做什麼都不順利,等你把這一切都承受了,你自然而然有能力去做大事了。

細細想來也許是這種簡單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是錯誤的。在這種理解之下,後文的「人恒過,······而後喻」這一段顯得異常的突兀,作者為什麼突然開始論述這些?「困於心,衡於慮,徵於色,發於聲」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覺得這篇文章之中有一些隱含的意思。人本身的作用並不是sit there and wait 那麼簡單。畎畝之中萬千人卻只有乙個舜,我想「困於心,衡於慮,徵於色,發於聲」才是關鍵。

身處逆境之中卻把逆境當成對自身的考驗。時時刻刻思考如何突破逆境,如何戰勝敵患,你的苦惱會展現在你的臉上,你的念念不忘會在你不經意之間透露出來,你會吸引到和你一樣想要突破逆境的人,你會不由自主和他們合作,而這些才是所謂的「生」。

所謂生於憂患,「憂患」不是客觀的憂患,而是主觀的憂患。不是外在的苦難,而是你主動思考想要突破逆境之時,你自身所經歷的苦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 斯人 人恒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個人總結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這個作業屬於哪個課程 這個作業要求在 homework 11663 這個作業的目標 個人總結 學號 211801173 第一次個人作業 第二次個人作業 作業互評 第一次結對作業 第二次結對作業 第三次結對作業 第一次團隊作業 第二次團隊作業 第三次團隊作業 第四次團隊作業 第五次團隊作業 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