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幾個例子:
(1)題目:
傑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傑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你選擇哪個?
(2)大學時體育課
上課前,我們在觀眾台上玩,當時我們在閒聊
說:誰敢跳下去,當時我們站在第5級台階上,我覺得我不能跳下去,太高了.
但是當看到室友跳下去之後,我也敢跳下去了
(3)還有乙個賽跑事件,記不太清了,大意是:
剛開始人們都不相信4分鐘能跑xx公尺(具體多少真不記得了),沒有人能達到.
直到有乙個人達到之後,後續就有很多人達到了.
一件事情,你看第乙個人做成了,你就覺得自己也可以做成。否則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比如之前我試**開羊毛大衣的扣子時,總是解不開,我就有點洩氣。
後來解開一顆後,其他的很快就搞定了
點評:
(a)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
(b)能用現成的老觀念就用現成的,不會關心老觀念是否適用於當時的情景
所以人們對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全盤接受,遇到什麼事情,直接拿來使用,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拿來主義」
其實拿來主義,並不是有多不好
而是我們的大腦,非常懶,不會管拿來的東西好不好用,還有沒有更好用的,而只是要求能用就行.
能做到」深謀遠慮」很難,因為我們的大腦就不是這樣設計的,它被設計得足夠懶惰.
我以前有個同事,剛工作時我們住在一起,
他就是能坐著就絕不站著,能躺著就絕不坐著.
當我們做錯事時,我們就會為自己找各種藉口,
用這些藉口讓自己相信自己做錯事是有原因的,與自己無關.
目的就是減少內心的內疚和對自己的自責.
女生身上經常體現」後情感合理化」的影子
比如:
女生和乙個男人**了(不管具體什麼原因)
過後,女生會想:我肯定是喜歡他的,要不然不會跟他**.
後情感合理化的核心目的:
讓自己的決定和行為看起來很合理,讓自己能夠在表面上認可自己.
但是大腦也有乙個優點:從特例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則或原則.
然後又通過自己總結的通用的規則原則,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有些規則是從書裡或別人口中獲取的,我們按照這個規則去實踐的時候,如果遇到了挫折,我們很容易就陷入乙個武斷的結論:這個規則是錯誤的.
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懶惰的,它不會去懷疑:是不是因為我沒有用好這個規則,或者使用的場景不對呢?
不會,大腦懶得去這樣分析,因為下個武斷的結論更容易.
參考:前幾天晚上加班回家,在路上看到送外賣的被小汽車撞了。
我也發現送外賣的開車都很急,因為他們趕時間,時間趕得緊那麼就送得多,送得多就賺得多。
但是有乙個矛盾:車開得太急,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開得不急,又賺的少
但是這些送外賣的依然會開得很急,心想:還是多賺錢來得實際,只要我注意一點就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之前優化一處**,簡單的測試了下service,測試通過.
然後就覺得沒問題了.而且相信不會有問題,如果要把服務跑起來測試,覺得是浪費時間,不值得.
結果果然出問題了,如果我把服務跑起來,測試,就會發現bug,但是我偷懶了,或者說我的大腦偷懶了.
我們總是等待最好的時機,等待最好的人
只有最好的時機,我們才會放開手腳地大幹一場
只有最好的人,我們才會全心全意地付出,否則我們不會投入全部的情感
但是永遠沒有剛剛好,所以不要等到時機成熟,因為永遠等不到
惰性程式設計和惰性求值
惰性程式設計是一種將對函式或請求的處理延遲到真正需要結果時進行的通用概念。有很多應用程式都採用了這種概念,有的非常明顯,有些則不太明顯。從惰性程式設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以幫您消除 中不必要的計算,也可以幫您重構程式以使之更加面向問題。scheme 中的簡單惰性程式設計 惰性程式設計是這樣一種技術 ...
「城市大腦」是城市的大腦,不是人類的大腦!
城市大腦 是城市的大腦,不是人類的大腦!城市大腦不應該被翻譯為 the brain of smart city 而應該被翻譯為 city brain 王堅說。當下,不少城市正展開 智慧型城市 建設,在他看來,智慧型城市 和 城市大腦 沒有任何關係。王堅認為,當下 智慧型城市 面臨的乙個問題是,僅僅把...
ORM的惰性機制
django惰性機制 所謂惰性機制 publisher.objects.all 或者.filter 等都只是返回了乙個queryset 查詢結果集物件 它並不會馬上執行sql,而是當呼叫queryset的時候才執行。惰性機制之可迭代 objs models.book.objects.all ob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