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君子賢人

2021-08-25 12:52:48 字數 935 閱讀 7384

[size=large][align=center]庸人君子賢人[/align]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於品材,獲安逸於任使。故孔子日:「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所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託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此庸人也。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通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所謂賢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其身,道足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菀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所為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究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聖者也。[/size]

【詮 釋】

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王位的穩定和延續,莫不決定於對人材的鑑識和正確使用。所以孔子說:「人可分為五類:庸人、士人、君子、聖人和賢人。能詳察這五種人並妥當加以使用的,就算完全掌握了治國安邦的方法了。所謂庸人是指:胸無大志,不求終身之名聲,談吐中缺乏有教養的語言,既不能選擇賢明之主賴以託身,又不能以自己的努力安身立命,目光短淺,不識大局,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隨波逐流,毫無主見。這樣的人就是庸人。所謂士人是指:胸有目標,行有計畫,雖然不能窮盡道術的本義,但也能言有所據;雖不能遍行百善之美,但總有可稱道的善行美德。智慧型並不追求多多益善,務在精通;言語並不追求多多益善,務在抓住要領;做事也不必貪多,貴在明了做事的方法和途徑。道理既明,行而有方,這樣就如同性命與形體的關係一樣不可動搖。身處富貴不覺得增加了什麼,身處貧賤也不覺得損失了什麼。這樣的人就是士人。所謂君子是指:出言忠誠守信,不避忌諱,仁義在身而無誇耀之色,思路清晰……

我眼中的劉備不是正人君子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而我看三國演義以來,明白古代老百姓有一種病根,目光短淺,容易忘記傷痛,明白是不是英雄已經從娘胎兒就定下來的了。劉備要是師出無名,他一生下來不是劉皇叔,關羽張飛會和素未謀面的白面書生桃園三結義嗎?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關羽張飛倒是有點性格上的相似,可謂之急性子,而劉備應該是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