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筆者在開發板上測試開發板的usb介面(usb2.0/usb3.0)和硬碟介面(stat)的效能;測試方法如下:
1.測試硬碟介面 用的是 iozone 工具;
最簡單開始使用iozone方法是自動模式
#/opt/iozone/bin/iozone -a
iozone將在所有模式下進行測試,使用記錄塊從4k到16m,測試檔案大小從64k到512m。
如果想以圖表形式顯示測試結果,可以使用,iozone將測試結果放在excel中
#/opt/iozone/bin/iozone -ra 或 #/opt/iozone/bin/iozone -rab output.xls
詳細方法可以參考這個部落格:
例如:2.測試usb介面和sd卡介面
測試usb介面和sd卡介面可以用 fio 工具測試 還可以用 cp 和 dd 的命令去測試;
關於 fio 工具測試可以參見這個部落格:
關於 dd 的測試方法可以參見這個部落格:
例如:read
root@:~$ sync;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root@:~$ dd if=/dev/sdb4 of=/dev/null bs=1m count=100
100+0 records in
100+0 records out
104857600 bytes (100.0mb) copied, 4.593893 seconds, 21.8mb/s
write
root@:~$ sync;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root@:~$ dd bs=1m count=1 conv=fsync if=/dev/zero of=/opt/usb/outfile.txt
1+0 records in
1+0 records out
1048576 bytes (1.0mb) copied, 0.128664 seconds, 7.8mb/s
當然還可以用cp 的命令去測試:
mount /dev/*** /***/***
time cp /*** /***/***
例如:root@:/opt/sample$ rm /mnt/usb3/228ghd.ts
root@:/opt/sample$ sync;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root@:/opt/sample$ time cp cl560/228ghd.ts /mnt/usb3/
real 11m3.289s
user 0m0.003s
sys 0m21.072s
sync;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清空記憶體
Linux下給掛載U盤或者SD卡
對於armlinux來說,第一次使用u盤時,u盤這個檔案目錄是不能直接進入的,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掛載,然後再接下來的使用中就可以直接進行使用了。通過再網上查資料,現將u盤在liunx下的掛載方法記錄下來 第一步 插入u盤,如果能夠識別出u盤,則會列印出一些資訊 第二步 檢視u盤系統分配給u盤的裝置名 ...
Linux下給掛載U盤或者SD卡
linux下給掛載u盤或者sd卡 mount t vfat dev mmcblk0p2 udisk 對於armlinux來說,第一次使用u盤時,u盤這個檔案目錄是不能直接進入的,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掛載,然後再接下來的使用中就可以直接進行使用了。通過再網上查資料,現將u盤在liunx下的掛載方法記錄下來...
U盤 SD卡掛載
說明 u盤和sd卡大部分操作上是一樣的,因此下面將用u盤進行說明,如無特別說明在u盤上的操作在sd卡上同樣有效 u盤和sd卡里的檔案系統比較常用的是fat32 這裡也是基於fat32來說明的 掛載 掛載前首先要保證u盤已經被系統識別到了。被識別到了後在 dev下會有節點顯示,需要注意的是u盤的節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