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增乙個新的磁碟之後,使用他,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分割槽,把整個硬碟分成多個區
格式化,把裸盤格式化成特定的檔案系統(ext2,ext3,ext4….)這樣使用者才可以進行使用
掛載(mount),把分割槽掛載到乙個指定的目錄,分割槽與目錄對應,在linux中一切都是檔案, 把分割槽掛載到目錄下,提供乙個訪問入口,通過目錄操作分割槽裡的檔案,掛載後原來目錄裡的檔案無法使用
#分割槽,根據提示操作
fdisk
#檢視磁碟剩餘空間,磁碟占用情況
df -h
#檢視記憶體使用情況
free -m
一塊硬碟,包含1個主分割槽,3個擴充套件分割槽,可以不完全分配
擴充套件分割槽只是乙個指向,避免分割槽數量不夠,像乙個指標,指向邏輯分割槽(像作業系統的檔案一級索引,二級索引)
但是邏輯分割槽的空間是屬於擴充套件分割槽的
硬碟的容量=主分割槽的容量+擴充套件分割槽的容量
擴充套件分割槽的容量=各個邏輯分割槽的容量之和
交換分割槽(swap分割槽)
當系統的物理記憶體不夠用的時候,就需要將物理記憶體中的一部分空間釋放出來,以供當前執行的程式使用。那些被釋放的空間可能來自一些很長時間沒有什麼操作的程式,這些被釋放的空間被臨時儲存到swap空間中,等到那些程式要執行時,再從swap中恢復儲存的資料到記憶體中。這樣,系統總是在物理記憶體不夠時,才進行swap交換。
檔案硬鏈結和軟鏈結
檔案都有檔名與資料,這在 linux 上被分成兩個部分:使用者資料 (user data)與元資料 (metadata)。使用者資料,即檔案資料塊 (data block),資料塊是記錄檔案真實內容的地方;而元資料則是檔案的附加屬性,如檔案大小、建立時間、所有者等資訊。在 linux 中,元資料中的 inode 號(inode 是檔案元資料的一部分但其並不包含檔名,inode 號即索引節點號)才是檔案的唯一標識而非檔名。檔名僅是為了方便人們的記憶和使用,系統或程式通過 inode 號尋找正確的檔案資料塊。
如圖所示
#建立硬鏈結
ln src dst
#建立軟鏈結
ln -s src dst
使用ln建立硬鏈結是直接引用目標檔案的inode,所有的屬性,包括檔案的許可權資訊也會被一同引用進來。
只是複製了inode,沒有複製data block資訊,因此額外的磁碟占用很小,但也使得硬鏈結只能在同一分割槽中建立。
建立軟連線需要增加-s引數,軟連線相當於windows中的快捷方式,可以被建立在任何位置,和目標inode的檔案屬性不相同,也不會有連線數+1,同時不能起到備份的作用,刪除原檔案後軟連線也會失效。
Linux 磁碟相關
du disk use 和df disk free 命令可以報告磁碟使用情況。du filename1 filename2.例如 du file.txt 獲得某個目錄中所有檔案的磁碟使用情況,並且在每一行展示各個檔案的具體詳情 du a directory 選項 a遞迴地輸出指定目錄或者多個目錄中所...
Linux磁碟相關命令
sfdisk l sfdisk s fdisk l dmesg grep scsi dmesg grep i raid df h cat proc scsi scsi hdparm dev sda mount 載入一塊硬碟 mkfs 建立檔案系統 etc fstab 檔案內容mount命令輸出一致 ...
Linux 磁碟相關命令
df 命令的英文全稱即 disk free 顧名思義功能是用於顯示系統上可使用的磁碟空間。預設顯示單位為kb,建議使用 df h 的引數組合,根據磁碟容量自動變換合適的單位,更利於閱讀。日常普遍用該命令可以檢視磁碟被占用了多少空間 還剩多少空間等資訊。語法格式 df 引數 指定檔案 常用引數 a 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