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ode簡介
理解inode,要從檔案儲存說起。
檔案儲存在硬碟上,硬碟的最小儲存單位叫做"扇區"(sector)。每個扇區儲存512位元組(相當於0.5kb)。
作業系統讀取硬碟的時候,不會乙個個扇區地讀取,這樣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取多個扇區,即一次性讀取乙個"塊"(block)。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塊",是檔案訪問的最小單位。"塊"的大小,最常見的是4kb,即連續八個 sector組成乙個 block。
檔案資料都儲存在"塊"中,那麼很顯然,我們還必須找到乙個地方儲存檔案的元資訊,比如檔案的建立者、檔案的建立日期、檔案的大小等等。這種儲存檔案元資訊的區域就叫做inode,中文譯名為"索引節點"。
2 inode的內容
inode包含檔案的元資訊,具體來說有以下內容:
* 檔案的位元組數
* 檔案擁有者的user id
* 檔案的group id
* 檔案的讀、寫、執行許可權
* 鏈結數,即有多少檔名指向這個inode
* 檔案資料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檢視某個檔案的inode資訊: [plain] view plain copy [root@localhost /]# stat example.txt 總之,除了檔名以外的所有檔案資訊,都存在inode之中。至於為什麼沒有檔名,下文會有詳細解釋。
3 inode的大小
inode也會消耗硬碟空間,所以硬碟格式化的時候,作業系統自動將硬碟分成兩個區域。乙個是資料區,存放檔案資料;另乙個是inode區(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資訊。
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一般是128位元組或256位元組。inode節點的總數,在格式化時就給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設定乙個inode。假定在一塊1gb的硬碟中,每個inode節點的大小為128位元組,每1kb就設定乙個inode,那麼inode table的大小就會達到128mb,佔整塊硬碟的12.8%。
檢視每個硬碟分割槽的inode總數和已經使用的數量,可以使用df命令。
Linux 索引節點 inode
理解 inode,要從檔案儲存說起。檔案儲存在硬碟上,硬碟的最小儲存單位叫做 扇區 sector 每個扇區儲存 512 位元組 相當於 0.5kb 作業系統讀取硬碟的時候,不會乙個個扇區地讀取,這樣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取多個扇區,即一次性讀取乙個 塊 block 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 塊 是檔...
索引節點inode詳解
inode index node 索引節點。linux系統中,分割槽要進行格式化,建立檔案系統。在每個linux儲存裝置或儲存裝置的分割槽 可以是硬碟,軟盤,u盤等 被格式化為ext3檔案系統後,一般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inode,第二部分是block。而inode是用來儲存這些檔案屬性資訊的 ...
Linux索引節點 Inode 用滿導致空間不足
1 問題 在建立新目錄和檔案是提示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按照以前的情況,很有可能是伺服器空間又被塞滿了,通過命令檢視,發現還有剩餘。再用df i檢視了一下 分割槽的索引節點 inode 發現已經用滿 已用 100 導致系統無法建立新目錄和檔案。2 問題原因分析 i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