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狀態碼 常用的請求方法

2021-08-15 20:36:31 字數 2381 閱讀 9813

常用狀態碼:

1xx(以1開頭):伺服器成功接收部分請求

2xx:一般表示成功

3xx:一般表示重定向

4xx :一般表示客戶端錯誤

5xx :一般表示伺服器錯誤

200  表示成功

404 伺服器無法找到被請求的頁面   你訪問的資源不存在

403  伺服器拒絕訪問  許可權不夠  forbidden

500  請求未完成,伺服器遇到不可預知的情況

常用的請求方法:

get/post(最常用)  put/delete/option/head

get:  一般用於請求網頁,獲取資料    (對應資料庫的查)

post: 一般用於上傳資料,表單提交(登陸/註冊/上傳頭像) (對應增)

delete:一般用於刪除檔案/資料 (對應刪)

put: 一般用於更新資料 (對應改)

面試題

get和post的區別

1.引數位置

get:引數一般位於url後面

post:引數一般位於請求體中

2.資料長度

get請求上傳資料的話,長度有限制

post 長度理論上沒有限制,實際上取決於伺服器上的處理能力

3.安全性

post相當於get安全一些,但是兩者都不安全

4.應用場景

get一般用於獲取資料

post一般用於上傳資料

5.注:以上全部都是大眾說法,但是在我看來,網路協議並沒有規定上述特徵

舉例說明使用requests傳送get/post請求

get引數

url?引數1=內容1&引數2=內容2....

注意:引數部分不能出現空格或者特殊字元

response = requests.get()  括號裡需要可填三個引數,其中後兩個引數可不填

引數1: url,填**

引數2: params,**後需要新增的引數

引數3: **kwargs,不定長鍵值對引數,一般key=value

headers={}

cookies={} 或者 cookiejar

timeout=小數或者元組

response = requests.get(

"",headers=

)print("響應頭", response.headers)

print("響應資料", response.content)

print("響應行中的狀態碼", response.status_code)

print("響應行中的短語", response.reason)

拼接**,利用params傳遞引數,將其拼接在url後邊

response = requests.get(

"",params=

)

post引數

response = requests.post() 括號裡需要可填三個引數,其中後兩個引數可不填

引數1:url

引數2:data,類似於params

引數3:json

引數4:**kwargs

response = requests.post(

"",data=,

headers=

print(response.text)

http的常用方法和狀態碼

http常用的方法 1.get 伺服器向客戶端傳送資源,一般來說,是不需要傳入引數就可以檢視某些資訊。2.post 客戶端向伺服器傳送請求,一般來說,是傳入引數,服務端接收到客戶端的引數,選擇性的發給客戶端想要的資源 3.delete 在伺服器刪除資源 4.put 在伺服器修改資源 更新,重複的話就...

狀態碼的類別以及常用狀態碼

狀態碼由三位數字和原因短語組成,如200 ok。三位數字中第一位指定響應類別,後兩位無分類。第一位數字的響應類別有5種。如下 類別及原因短語 1xxinformational 資訊性狀態碼 接收的請求正在處理 2xxsuccess 成功狀態碼 請求正常處理完畢 3xxredirection 重定向狀...

HTTP常用的狀態碼

一 200狀態碼 成功2xx 成功處理了請求的狀態碼 1 200 伺服器已成功處理了請求並提供了請求的網頁 2 204 伺服器成功處理了請求,但沒有返回任何內容 二 300狀態碼 重定向3xx 每次請求中使用重定向不超過5次 1 301 請求的網頁已永久移動到新位置。當url發生改變時,使用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