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前,有個不太熟的朋友找我,說:
最近想讀點書。你是不是讀了很多書?能不能介紹幾本給我?
我說,行啊。隨手列了個簡單的書單給他。
昨天晚上有事找他,末了記起這個事,問了句:上次介紹的書怎麼樣?
他說:喔,我大致翻了下,感覺很多東西都是我知道的,就沒細看。
聽了這句話,我很想告訴他:
你這樣讀書,是很難學到東西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深度文章,感覺很多東西都似曾相識,甚至看到乙個概念,你就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在哪本書裡出現過。
但到真正用起來時,卻又不知從何入手。
是因為書讀得太少嗎?其實不是。
很多時候,是因為你讀書的方法不對。
講乙個對我觸動很大的故事。
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徐復觀,是**著名學者熊十力的**。
2023年,徐復觀初次拜見熊十力時,請教熊十力應該讀什麼書。熊十力告訴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鑑論》。
徐復觀頗為自得地說,那書早年已經讀過了。熊十力不高興了,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些時候,徐復觀再去看熊十力,說《讀通鑑論》已經讀完了。
熊十力問:「有點什麼心得?」徐便接二連三地說出許多他不同意的地方。
熊十力未聽完便怒聲斥罵:
「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比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徐復觀後來回憶說:這對他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週為筠《在台灣》我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正確的讀書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應該去找「不知道」。
讀書的本質,是獲取新知。而聚焦於「知道」—— 你能得到什麼新知呢?
你所讀到的,都是已知的東西。
這是乙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但很多人卻不具備這個意識。
這兩天在知乎看到乙個問題,叫做:日本煮飯爺爺村嶋孟被譽為「公尺飯仙人」,標榜匠人精神,是否過譽了?
看到這個標題,我的第一直覺是: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是的話,這位老爺子在煮飯上有什麼過人之處?
但點開問題,靠前的回答都是什麼呢?
各種揶揄:
更有甚者,表示:
煮個飯都能煮出花來,你們這些小資,能不能別這麼崇洋媚外、自欺欺人?
這些態度,其實都可以歸為一類 ——我把它們稱為「封閉性心態」。
什麼是封閉性心態?簡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熟悉的觀念,去解釋新事物。
他們喜歡從「不同」的事物中尋求「相同」,把共性提取出來,自認為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並把乙個新鮮的世界,改造成自己熟悉、穩定的世界。
與之相對的態度,我稱為「開放性心態」。
秉承開放性心態的人,會有更強的好奇心。他們的態度,是從「相同」的事物中尋找「不同」,並且去探求「不同」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邏輯和原因。
他們樂於接受乙個新世界,並且把認知和解釋新世界,看作一種冒險。
封閉性心態是不是一定不好?當然不是。很多時候,它可以節省我們的認知資源,降低注意力的消耗,幫助我們把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當我們在學習新鮮事物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開放性心態。
拿前面的「公尺飯仙人」來說:這是不是營銷重要嗎?我關心的是,這位老爺子是不是真有過人之處?有沒有什麼技巧,是平時能用起來的?
哪怕定性為一場營銷,去思考、分析一下背後的營銷技巧,也比「營銷而已,有什麼好談的」好得多。
這才是學習。
無論是讀書,還是學習技能;是從資訊中學習,還是從經驗中學習,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這樣的態度:
這個知識點,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能夠如何為我所用?
而不是看到任何乙個知識點,都往自己熟悉的概念上面靠,告訴自己:
「這不就是***x嗎?」
抱著這種態度,是永遠無法得到任何新知的。
你只是在不斷強化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
為什麼說「開放性心態」優於「封閉性心態」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說過,神經科學認為: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是以「概念」和「聯絡」的方式,儲存在我們大腦當中的。每乙個概念就是乙個點,點與點之間的連線,就是概念之間的聯絡。這些點和線組合起來,構成的網路,就是我們的知識網路。
封閉性心態,是每遇到乙個新的概念,都將它拆解,用自己知識網路中已有的概念來解釋、替代。它會不斷地強化固有的知識聯結,但並不會新增任何節點。
而開放性心態則相反。每遇到乙個新的概念,哪怕暫時無法解釋,也先將它納入大腦,作為乙個新的節點,再不斷嘗試將它跟固有的節點建立聯絡。
它會不斷地增加新節點,擴大整張網路的範圍。
而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告訴我們: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中的知識網路越廣,越豐富,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舉個例子。
我大學的時候,讀過彼得·德魯克的書。那時,囫圇讀完全套,只覺得「這些不都是套話嗎?是個人都知道」。並沒有感覺到任何新意。
但當工作了幾年,了解了許多管理知識和行業積累,拓展了視野之後,重新拿起德魯克,才發現:原來自己以前根本沒有讀懂。
許多看似普通的內容,都蘊含著巨大的資訊量。幾乎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我的理解能力變強、智商提高了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我的知識網路,被極大地拓寬了。每看到乙個概念,我能夠「聯絡」起來的知識大量增加,自然,獲得的收穫也就更大。
所以,為什麼有些人,浸淫於某個行業、崗位太久,就很難接收新鮮事物了?原因就是:他們的知識網路已經被固化,很難再用「開放性心態」去理解新事物。
他們更需求的,是心智的穩定性。
他們希望這個世界是熟悉的,能夠被理解。
這是乙個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善於學習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呢?他們不會拘泥於「知道」,也不會去尋求「相同」,他們樂於接受新觀點,對「不同」極其敏感。
對他們來說,新鮮感,比起穩定感,是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他們不會擔心「自己的認知被顛覆」,因為他們無時不刻都在修補和懷疑自己的認知。
說回主題。
當你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時,你腦子裡想的是「很多觀點跟我一樣嘛」「這些東西我早就知道了」「沒什麼特別有新意的」—— 你就要注意了。
因為,你很可能在捨本逐末。
用這樣的心態讀書,只是在浪費時間。
你除了強化對自己的認同之外,又學到了什麼東西呢?
大衛·庫伯提出過乙個「庫伯學習圈」。他認為,學習乙個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經過這麼乙個迴圈:
具體經驗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應用於實踐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說真正學會了這個知識點。
這就叫做「內化」。
可以看到,抱持著「我知道」這種心態的人,只達到了第一步「具體經驗」。
他們只是看到了乙個概念,並把它「辨認」(figure out)了出來。並沒有真正去思考和理解。
但從「辨認」,到真正「理解並運用」,中間還有巨大的路程要走。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才能保證學到東西呢?
辨認知識點,是誰都會的事情。
但辨認之後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進一步去思考:這個知識點,跟我所理解的,有什麼不同?
不妨這樣問自己:
舉乙個簡單的例子。同樣都是「貼標籤」,「日常生活中,不要給人貼標籤」,和「在辦公室裡,如果你很內向的話,不妨找到一項技能、乙個垂直領域,把它作為你的定位,讓別人給你貼上標籤」—— 這裡的兩個「貼標籤」,是同乙個意思嗎?它們矛盾嗎?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問題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者明顯是不同的。
前者強調的是「不要輕率地對別人下定論」;後者強調的是「讓別人快速記住你,提高存在感」。
重視概念之間的差別,多進行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乙個知識點。
進行「反思」之後,下一步是什麼呢?就是去思考:
這兩者之間為什麼會有不同?
如何概括它們?
能不能用乙個更高的模型統一起來?
舉個例子:關於 todo list 和 gtd 的工具,我試用過起碼 20 款,每一款都用了至少乙個月。
為什麼要試用這麼多軟體呢?是每一款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嗎?不是的。
原因很簡單。只用一款軟體,我就會被這款軟體的框架限制。所以,我會不斷去發掘新軟體,尋找它們背後的邏輯,思考開發團隊的構思,並結合自己掌握的時間管理知識,去歸納、總結,抽象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時間管理體系。
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其實用什麼軟體、怎麼用,都已經不重要了。飛花摘葉皆可為劍,甚至用最簡單的備忘錄,也能滿足我的需求。
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通過前面兩步,得出乙個抽象模型之後,下一步,就是把這個模型,應用到實踐中。用它來理解你讀到的資訊,解決你遇到的問題。
只有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你才能發現:你抽象出來的模型是否嚴謹、全面,是否有足夠的解釋力。
緊接著,再在實踐中,去積累經驗,進行反思,重新開始下乙個迴圈。
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網路,讓它向著更高層次伸展、蔓延。
這才是真正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快速」「高效」。
這並不是真的在學習,
只是在滿足學習的焦慮感。
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讓大腦動起來。
為什麼很多人賺不到錢?
做事死板,循規蹈矩 做事兒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趨勢做事,注定努力的得不到效果。關鍵是,他們安於現狀,安于現有的收入與工作。只知節流,不懂開源 老實人大多都是 松鼠思維 喜歡囤貨。喜歡攢錢而不是投資。投資才能擁有更多收益,學會正確的投資,才是正解。思想保守,不敢冒險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
為什麼網上支付後卻收不到貨
我們發現了各種網路犯罪分子利用監控受害者郵箱所收集來的資訊以從企業竊取金錢的方法,其中 變更供貨商 是最值得注意的。步驟一 選擇官方服務郵箱成為犯罪目標 我們發現在此案例中,網路犯罪分子專門針對中小型企業的公開電子郵件位址,我們的資料顯示出這些都是 官方 公司郵件位址,格式通常為info compa...
明明有印象卻找不到,APP內搜尋為什麼這麼難用?
趕上了網際網路浪潮的當代人,每當有任何困擾,第一反應都是開啟搜尋引擎。什麼叫做 硬核相親 什麼是 pick一下 達達主義 貧困人口 你都默默搜尋過,不想被時代與話題拋棄。也許只有這樣暗自努力,才能讓生活與社交看起來毫不費力。但搜尋引擎無法解決一切。旅行時,聽到了街頭藝人唱過一首歌,只依稀記得旋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