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質量特性
軟體同時具有外在的和內在的質量特性。外在特性是指該產品的使用者所能感受的部分:
1、正確性:指系統規範、設計和實現方面的錯誤的稀少程度
2、可用性:使用者學習和使用乙個系統的容易程度
3、效率
4、可靠性
5、完整性
6、適應性
7、精確性:精確性與正確性的不用在於,前者是用來判斷系統完成工作的優劣程度,而後者是判斷系統是否被正確開發出來。
8、健壯性:
內在特性:
1、可維護性
2、靈活性
3、可移植性
4、可重用性
5、可讀性
6、可測試性
7、可理解性
改善軟體質量的技術
1、軟體質量目標,改善軟體質量的一種強有力的方法,就是根據軟體的外在和內在特性,明確定義出軟體質量的目標。
2、明確定義質量保證工作,將質量保證工作明確下來,可以清楚地表現事情的優先程度。
3、測試策略,執行測試可以為產品的可靠性進行詳細的評估。
4、軟體工程指南,在開發過程中,指南應當控制軟體的技術特性,應該貫徹到所有的開發活動中去。
5、非正式技術複查
6、正式技術複查,管理乙個關鍵工程過程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低成本的環節裡抓出問題
7、外部審查,它是一種用於確定乙個已開發專案或產品的狀態的特殊技術複查方法
開發過程
1、對變更進行控制的過程,實現軟體質量目標的攔路虎之一就是失控的變更。
2、結果的量化,除非質量保證計畫的結果經過實際測量,否則將完全不知道這個計畫是否有效。量化結果能夠了解到計畫是否成功,並允許用可控的方法來調整計畫。
3、製作原型,它是指開發出系統中關鍵功能的實際模型。
設定目標
明確設定質量目標是開發高質量軟體的乙個簡單而清晰的步驟,但它常常被忽視。而且不同目標有時候是相互衝突的,軟體通常不可能在放放麵麵都做的很好。
不同質量保障技術的相對效率
缺陷檢測率:單單使用一種方法來進行**檢測的監測效果不是很好,當多種檢測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進行測試的覆蓋率才會提高。
找出缺陷的成本:某些缺陷檢測方法的成本比其他方法要高。最經濟的方法是找出缺陷的最低成本。研究發現,閱讀**每小時能檢測出來的缺陷要比測試高出80%左右,而測試來檢測缺陷的成本是檢查的6倍。
修正缺陷的成本:乙個缺陷存在時間越長,消除它的代價就越高,因此盡早發現錯誤的檢測方法可以降低修正缺陷的成本。
乙個有效的軟體質量專案的底線,必須包括在開發的所有階段聯合使用多種技術:
1對所有的需求、架構以及關鍵部分的設計進行審查
2建模或者建立原型
3**閱讀或者檢查
4執行測試
什麼時候進行質量保證工作
缺陷可能在任何階段滲透到軟體中。因此,需要在早期階段就開始強調質量保證工作,並且將其貫徹到專案的餘下部分中。在開工之時,這一工作就應該納入計畫當中,在專案進行中作為技術脈絡的一部分,並且應該作為專案的結束點,當整個工作結束時候檢驗產品的質量。
軟體質量的普遍原理
效果最明顯的縮短開發周期的辦法就是改善產品的質量,由此減少花費在除錯和軟體返工上面的時間總量。與傳統的"編碼——測試——除錯"相比,先進的軟體質量計畫可能更省錢。這種計畫把投入到除錯和重構的資源重新分配到前期的質量保證工作中,而前期工作在產品質量上體現的作用要比後期工作更為明顯,因此把時間投入到前期工作中,能讓程式設計師在後期工作中節省更多的時間。
軟體測試流程 軟體架構 軟體質量
需求分析 設計用例 用例就是使用者為了測試軟體的某個功能而執行的操作過程 用例方法 等價類劃分法 邊界值法 因果圖 正交實驗 錯誤推測 場景法。用例評審 對設計的用例進行評審更改 配置環境 環境 當前被測物件執行所需要的執行環境 環境分類 作業系統 伺服器軟體 資料庫 軟體底層 的執行環境。執行用例...
軟體架構 軟體質量屬性描述
評估體系結構的重要因數 質量屬性 3類質量屬性 系統的質量屬性 受架構影響的商業屬性 與架構本生相關的質量屬性 常見的系統質量屬性 可用性 可修改性 效能 安全性 可測試性 易用性 質量屬性場景 1 刻畫質量屬性的手段,由六部分組成 刺激源 刺激 環境 製品 響應 響應度量 2 以一種統一規範的方式...
軟體質量概述 5 軟體質量的普遍原理
軟體質量的普遍原理就是改善質量以降低開發成本。理解這一原理依賴於理解乙個很容易觀察到的關鍵事實 提高生產率和改善質量的最佳途徑就是減少花在 返工上的時間。軟體產品的業界平均生成效率大約是每人每天10 50行最終交付的 這一生產力資料顯得如此低下,部分原因是這樣的業界平均值把非程式設計師所花費的時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