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秋聲賦》終是一種晚境的悲嘆,即使追求的那麼久、那麼遠,當被辜負的那一天來臨、倦怠的那一天來到,也只能感慨系之了。
初三的最重要課文是《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分別落在了「人知從太守遊而樂,未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前者是與民同樂,後者是濟世情懷,如果前者還是以趣為先的,後者真的是發揮到極致的儒家情懷了,帶有苦行僧的感覺。
而高三的這篇《秋聲賦》,卻是篇不受重視的課文。誰敢呢?明明不是這個年齡的感慨,偏偏語文教育就幾乎到頭了,只好先放在這裡了。誰都不敢細究。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歐陽修自身的經歷是仕宦沉浮,追求了什麼倦了呢?是仕宦權利嗎?富貴榮華嗎?家業長興嗎?治國平天下的胸襟嗎?難解的情字嗎?追求趣味的趨向嗎?幼時的夢想嗎?山水不再能縱情了嗎?讀書也無味了嗎?……昔人不可能告訴我,我也不可能知道了。但是,這話,不僅提醒了現世大眾追求的可能有一天會「倦」,就連一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境界,有一天,也會,倦怠。
多麼灰暗而可怕的事實。
我也是願意挨著,才會把這句話琢磨這麼久。
沒有愛好、沒有熱忱、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的人生……值得嗎?
那些吹鼓平淡是真的人,他們,甘心平凡嗎?
總要有些熱愛到執迷的事物吧,總要有些奮不顧身追求的事物吧。
但當我想努力地睜大眼睛看一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發現,資源是這麼的有限,能走到的遠方原來在世界的版圖上這麼不值得一提。
更重要的不是地域,還有知識界。理工農醫藝術人文,又該怎樣做到兼美兼顧?
小時候總被教育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是,這山、這海,又怎樣能走得盡呢?
還是要選擇,在每乙個領域的to be or not to be,在每一種經歷的to be or not to be。
看見哪一條應該是正確的方向,即使不是最短最近的道路,也不要遲疑了。向前奔跑吧。
沒有人再在原地等待了。散步,那是忙裡偷閒才見美好的事。
***************===下午閒夠了的分割線***************====
果然乙隻新號真的會閱讀0的,並且一直保持的,真是乙個不隨便勾搭人的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