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知識比喻成呼吸,得有呼入的才有撥出的。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實際上是乙個消費知識的過程,我們與人說話、講笑話、做培訓、解決難題、討論對策,都是使用知識的過程。現在的社會變動快,問題多,人們交往頻繁,資訊也更加豐富,因此用老知識面對新問題而有解法的機會不會總那麼有效的。所以我們要有渠道與途徑來獲得新的知識:或者是積極主動的獲得法——讀書、上網、結識陌生的新朋友、旅行,或者是消極的學習法——聽課、聽會、接受培訓。在自覺的知識的吸收中,我們總有足夠的新知能量去消費。
我自己的經驗,我們普通學習的點狀的新知識,一年之內就會過時;而學習到的很系統的新知識,在四到五年的週期中大半就過時了,因此我們在正常的工作崗位中就需要經常有知識的更新與補充之道。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大部分的朋友有個兩三年不見就會覺得他滯後得厲害,因為實在來說,對於知識週期敏感,而且有意識地加以管理,並有實際措施加以補救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自然消耗中很快顯現出疲像。最近一段時間,我看到好多位我們素有合作的企業家在頻頻地進出美國、拉美、俄羅斯、印度、德國、法國、印尼等地方,而且他們在這樣的旅行後回來的分享每每有不少新的心得。我還注意到那些在部落格中非常勤快的朋友,則大半是比較注意資訊與知識變動的,因此他們能保持更加靈動與鮮活的思想。因此我新近正在開始學習葡萄牙語,計畫不久實施我的每隔五六年學習一次的計畫的下一站,去巴西做訪問研究。對我來說,巴西所代表的拉丁美洲有很多迷人的新景象,也有很多作為乙個亞洲人和中國人所不了然的文化與觀察角度,而對了解這些角度,並獲得對我原來的知識構架的革新所可能得到的新營養,我充滿興趣。中國人已經到了乙個新時代,我們已經可能在開放的基礎上,接納四方文化融會貫通而成為新的更有競爭力的文化。可惜的是我發現馬太效應也會在知識管理上表現出來,那些敏感知識週期的人更愛學習,而本來就不敏感的更不愛學習,這不只在我的周圍朋友中發現,也可以從我的公司同事與節目同事中發現,還可以從本來還是學生的同學中發現。
**
There you go 就這樣了
有時候你提醒別人講話別講太久也是用 there you go.例如有一次班上同學交報告給教授,結果教授還跟他講東講西的,那老美也不客氣,就說,well,i just came by to give you my report,so,there you go 這時教授就知道他不想再講下去了,如果再講下...
2008就這樣過去
2008就這樣晃過去了,回憶這一年,沒有幹任何值得稱道的事。技術到了瓶頸,激情漸漸磨滅。日子似乎又回到了頹廢的大三大四,回到了頹廢的第一年工作時。上班 回家 遊戲 週末 遊戲 最近時不時開始發呆,懷疑是不是有點衰老的傾向。時不時想到現在的年齡,現在正是自己的 時間,按理不應該這樣頹廢,一再告訴自己,...
就這樣單身吧
春季上海的天氣就是這樣的變化無常,陰雨摻合著涼風,不免讓人多了幾分感慨!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我突然間有了一種單身一輩子的衝動。呵呵,那應該是貴族般的生活,用不著考慮生活中過多瑣屑的煩惱,是件很舒服的事情吧!儘管老爸 老媽已經放出話來 不帶女友不准回家,我卻一直頂著不孝的罪名,仍舊是乙個人來乙個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