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好不如做得對

2021-06-07 23:02:22 字數 924 閱讀 5772

今天幫同事處理了很多業務上的工作。她是新手,剛接替一些新的業務。

她也很忙,接替的業務是她兼崗做的。於是我幫她做了。

下班,和另一同事說起這事,他說,你幫她做,是做得很「好」,卻沒有「做對」。你這樣做,一是讓自己變得更忙,二是讓她變得更依賴你,以後更難脫手,三是你有不務「正業」之嫌。

最後,他推薦我去看《孔子家語》這本書,說裡面有乙個故事是關於「如此學會把事情做對」的。我上網檢視了一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

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發票」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補償金」。這個法律出來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動,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之一,他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一位魯國奴隸,於是花錢把這個人贖出來。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於是聲稱:願意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不向國家報銷。這個行為轟動了整個社會。

子貢的榜樣被**傳播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為後來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向國家報銷。因為不能有效地實施這種報銷制度,所以肯於出錢贖買的人越來越少。

孔子痛心疾首地對子貢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因為你,從此這個法律再也沒有明確的社會效果了。」

在子貢看來,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來,他雖然做得好,卻做得不對。「高尚」不是建立在違反法律法規之上的,只有符合客觀要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了很多任務作,卻往往得不到肯定?原來是我們沒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對的事情,做對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拼命地工作,我們為工作放棄了一切,也損害了一切,包括損害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環境,到頭來我們卻發現:我們所做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們所付出的,在別人看來,只是象乙隻辛勤的蜜蜂,在那裡嗡嗡地自顧自地工作而已,也僅此而已。

很多時候,「做好」真的不如「做對」。做對了事情,一好百好,而做錯了,做得再好也是白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