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翻閱之前看過的《旋轉的門》,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了很多遍了,裡面很多關於人生哲理及人生智慧型對我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有的時候也作為我向他人談論人生時的引例。每次翻閱這本書,都有很多感慨,即使是同一篇故事,每次讀的感受都略有不同。書中提及到的乙個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之前讀時的感觸是讚嘆老人的智慧型,把孩子們原本單純玩耍的動機改為」為了得到美分而玩「,把孩子們本按照內部動機的行動改為受外部動機的驅使。然而前一陣子再讀這篇文章,結合工作,頗有感觸。現實工作中,老人很像我們的老闆或上司,而那些」美分「就是老闆用來驅動我們的獎金、工資等。回想自己剛畢業參加工作時,也是意氣風發,每天都充滿了鬥志,十分好學,自己有目的很明確,就是盡可能地提高技術。然而久而久之,便感覺自己不被領導重視,做得多而收穫得少,工資也少得可憐,獎金也要等到年終,進而失去了原有的激情與動力,讓自己地所做與所得平衡。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回顧時,便發現自己失去得更多,自己成了靠老闆們那些外部動機驅動的奴隸,過分在乎一時的得失,而忽略了自我成長與提公升這一重要的目標。
之所以會在乎外界的因素,自己對外部的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所受的教育。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父母常常用些口頭獎懲來督促我,如考了第一就給買好吃的之類的,我一年級的第一次考試就考了第一名,我爸爸給我買的是巧克力(那時候巧克力還是很貴的),清楚地記得下一次考試前自己就想到如果考了第一還會有巧克力吃,於是便為了巧克力而考試了。(我是直到參加奧數比賽時,才發現學習的樂趣,那時已經三四年級了)。現在回想起來,大學以前,根本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有的時候甚至為了給父母爭光、得到讚許(高考時考得不好我還對我爸說」給您丟臉了「,因為家長們會拿成績來攀比),而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工作後,漸漸地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成了工作的快樂和痛苦的最大源頭。
有時不禁想起了遊戲,大學裡的男生通常是把電腦當作遊戲機,很多人都沉浸在遊戲中或是經常玩各類遊戲,其實玩遊戲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與學習勞逸結合,但玩著玩著便渲染於其中難以自撥,把娛樂當成了唯一目的,與其說是玩遊戲,倒不如說是被遊戲玩。常說人生如戲,但在人生這部戲裡你才是主角,要把內部動機作為動力源頭,時刻清楚自己的目的,盡量突破外界的評價,形成自己內部的評價,讓人生為我所動。 總之,最好做到自己的人生如戲,而非有了被戲人生。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頂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今天看了乙個高中同學的空間裡的一篇隨筆,很有感觸,有了想法,就寫下來罷。老同學隨感的內容如下 好訊息,壞訊息 生活離不開訊息,無論是好訊息,還是壞訊息,我們總期待著它的出現。好訊息,總是讓人興奮,興奮之餘卻容易淡忘 壞訊息,總是讓人悲傷,傷到深處就刻骨銘心。所以,在我們的記憶...
人生如詩 林語堂
我以為,從生物學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詩歌。人生自有其韻律和節奏,自有內在的成長與衰亡。人生始於無邪的童年,經過少年的青澀,帶著激情與無知 理想與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後來人到壯年,經歷漸廣,閱人漸多,涉世漸深,收益也漸大。及至中年,人生的緊張得以舒緩,人的性格日漸成熟,如芳馥之果實,如醇美之佳...
人生如棋 zt
一篇好文。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人生不如棋,因為棋可以重下,人生大概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又不如人生,因為棋是短的,人生是長的,在人生中我們可以不斷的覆盤,以期能在第二天走出更好的一手棋來完成這美好的一生。人生如棋。這短短的棋局或輝煌,或破落,或嘯傲江湖 或九死一生。如同宇宙中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