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部落格有蠻多,但都沒有堅持寫下去,昨天,一位朋友推薦我看了篇文章之後,突然明白了什麼,裡面有一句話「你所擁有的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得多少,而在於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是的,我就是文筆太差,一直不想寫,人也比較懶,從來不做筆記,這點是很不好的,下面是我從那篇文章中拷來的精華部分:關於如何更有效地從日常經驗中總結知識,以及如何能夠真正學以致用——使知識能夠在你需要它們的時候自動從大腦中「蹦」出來,而不是搜腸刮肚半天還是沒有頭緒。
1) 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老生長談了):這不僅有利於鞏固長時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後的回顧你可能已經因為新的知識學習從而對原先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發。
3) 設身處地地「虛擬經歷」別人經歷過的事情:我們的自傳式記憶似乎是有某種單獨儲存機制的,乙個證據是一些因基因上其他缺陷而導致所謂「天才綜合症」的傢伙具有超強的自傳式記憶(注意,不是超強的一般記憶,而是自傳式記憶)。另外我們在日常經驗中也知道,我們的記憶中關於哪些是自己的性格或做事方式,哪些是我們所了解的朋友的性格或做事方式,我們可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我們可以在不同場景中非常快速地揣測「某某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想」(這被稱為 theory of mind ),卻不會將其與「我自己會怎麼想」混淆起來,證明在我們的記憶中,關於自己的知識和關於別人的知識是涇渭分明的。
對於經驗知識的學習來說,光是看著別人做或者聽著別人說還不夠,往往到了自己就想不起來,結果就是你雖然學到了知識,它卻不會在恰當的時候從你大腦中蹦出來,屬於「死」的知識。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乙個關鍵的原因也許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大腦中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樣的,別人撞牆你也許不僅不疼還會幸災樂禍,自己擦破皮就齜牙咧嘴了;別人的糟糕事情似乎永遠不會發生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們總是難以從別人的經驗中獲得自己的教訓。乙個彌補的辦法在於努力設想自己處於別人的境地,經歷別人所經歷的事情,感受它們,使它們和你的情緒記憶掛鉤(進化賦予我們的情緒是提取的絕佳線索,也是強化記憶的最佳催化劑),雖然仍然不夠親身經歷那麼深刻,但似乎已經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辦法了。由於我們真切地設想了自己處於這些場景中,在我們設想的場景中我們是第一人稱視角,所以當以後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就更容易回憶起當時的感受。
當然,另乙個經常被號召的方法就是實踐,比起剛才提到的「虛擬實踐」而言,實際實踐的印象自然要深刻得多。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時候實際實踐都是必須或者可能的。例如你並不需要自己去傾家蕩產一次才能領會到什麼是金融市場中正確的風險控制——你甚至只需要在紙上演算一番就有數了。有證據表明非洲的一種魚甚至都能使用簡單的推理來替代實際經歷,例如,如果它和魚b有過一次衝突並失敗了,如果它觀察到魚b和魚c有一次衝突,魚b失敗了,它就能直接意識到它自己不是魚c的對手,從而避免所謂「直接去經歷一下」而可能導致的災難性後果(這裡的進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很多時候你也無法真正遍歷每條人生路徑看看會發生什麼,你沒有這樣的時間資源,取而代之的是你只能通過別人的「替代經驗」,自己的「虛擬經歷」,來獲得盡量多的資訊。
4) 抽象和推廣: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學習到「未來」的知識,結果就是每堵牆都要去自己撞一遍試試硬度。人類大腦最傑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強大的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或者我們常說的:泛化、推廣、舉一反
三、抽象。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將特例中得到的規律推廣到一般情況。前面關於雷射殺死腫瘤的那個實驗充分說明了抽象的價值所在,不加抽象的話,知識總是會和無關緊要(irrelevant)的細節掛鉤,被約束在狹窄的乙個特定場景中,無法傳播,抽象使其在知識樹(for non-geeks:設想一顆倒長的樹,根在上)上上公升乙個或多個層次,從而能夠被運用到更多的分枝上。同樣,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別忘了將問題也抽象一下,剔除不相關細節,使問題也從乙個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從而碰到之前泛化過的結論。
以上這段介紹本身就有點抽象,不妨舉乙個例子:我們從大量的經濟決策中得到一條適用範圍很廣的規律——經濟決策可以抽象為對投入/回報比例的考量。這是知識獲取階段的抽象;而在問題求解階段,我們遇到決策問題就可以從投入/回報這個維度上來考量,而不是沒頭蒼蠅一樣這邊看著想想也對,一忽兒又覺得那個選項看看也對。如果不懂得看到問題的本質(如:經濟決策),便很難利用之前推廣出來的結論(如:投入/回報,風險估計等等),而是會被我們的原始大腦的一些可預期的非理性所控制(例如從眾、從權威、甚至最可怕的行為陷阱——「推遲決策」),成為正常的傻瓜。
5) 聯絡/比較自身的經歷:將別人的經歷或者通過閱讀和觀察得來的經歷和自身的經歷進行比較,常常能夠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論。「觀察」和「比較」本身就是獲得知識的乙個重要途徑,例如:我之前做過某件事情,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失敗了;有一天我看到或閱讀到某個人做類似或同樣的事情,他成功了。我通過比較兩人的差別,可以比較靠譜地推測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的成功概率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1) 樣本大小很關鍵:比較的個體樣本越少越容易產生錯誤歸因,最好多多觀察,多多比較和總結。2) 警惕「沉默的證據」、事後偏見、自利歸因:讀他人的傳記的時候,不管傳記是本人寫的還是傳記作家通過訪談寫的,都會有意無意地犯事後偏見,例如最常見的將成功歸因為個人能力,忽略機遇因素。將偶然看作必然。
有一天我在書店看巴菲特的那本最近很火的自傳《滾雪球》,開篇就提到巴菲特小時候第一次滾雪球的場景,「1939午的冬天,9歲的巴菲特在院子裡玩雪。他把少量的積雪鏟到一塊,揉成乙個雪球,然後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滾動,雪球越滾越大.. 從此,巴菲特再也沒有停下腳步,目光投向白雪皚皚的整個世界.. 」 (雖然你可以說這只是一種修辭或襯托,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背後隱藏的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歸因傾向)這種手法讀來令人倍感深沉,彷彿冥冥之中有一條強大而確定的因果之線,穿越60年光陰,將人一生所有的事情穿在一起。令人肅然起敬。然而這並不是事實,從乙個單個個體的觀察角度來說,外界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太多了,機緣巧合的事情太多了。然而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客觀」作家都很難抵抗這種演繹手法的**,可嘆的是這已經是我們能夠了解他人的經歷,擁有「虛擬」的多重經歷的唯一途徑。
前端關於html css的些些技巧
多行文字溢位隱藏 字型大小10px 樣式穿透 flex實現換行平均分布 font屬性的快捷寫法 link狀態的設定順序 hover視覺層換圖 增加icon按鈕熱點區域 高效能圖形繪製 normalize.css在預設的html元素樣式上提供了跨瀏覽器的高度一致性。支援包括手機瀏覽器在內的超多瀏覽器。...
Latex的一些些符號
偽 cup cap emptyset documentclass 11pt usepackage top 2cm,bottom 2cm,left 2cm,right 2cm usepackage usepackage usepackage usepackage floatname renewcomm...
6 組合語言的一些些
二進位制如何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 二進位制與十進位制的轉換 xchg指令不允許的情況有以下四種 1.不能同時都為記憶體運算元 儲存器 2.任何乙個運算元都不能為段暫存器 3.任何乙個運算元不能為立即數 4.兩個運算元的長度必須相等 指令格式 xchg oprd1,oprd2 目的 源 功能 將乙個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