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詠春派諸多支流中,小念頭還有小練頭等稱謂.以葉問派的為例,小念頭是乙個以防守為主的初級套路,有從小要有好念頭,不立壞心腸之意,以德為先的寓意.因其為基礎套路,同時有開啟思考之類的意思。而目前無論現代佛山詠春的各支流還是葉問等支流,小念頭與小練頭等都同指一樣,而且已沒有深入考究其稱謂的意義了。
當然各支流中的「小念頭」(或「小練頭」)套路形式上是有少許出入的,其實也無須太多考究。
小念頭作為基礎套路,打好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其防守為主,僅僅熟練小念頭,打好小念頭,練好反應,在實際搏擊上也可以是固若金湯、滴水不漏。
這是「立念」的關係,相信很多師兄弟也聽過「立念」這名詞,還說只要不斷地練習「小念頭」,便能領略「立念」的奧妙.
這股無形的力量稱為「念力」,並對「小念頭」作出我個人見解的結論:「小念頭」有兩個主要的重點,一是「念力」,二是「結構」。並作出如下的分析。
1)「念力」,將詠春拳的招式穩定成為乙個富有彈性的架構組合,令該架構的承力大大增強及產生**力的作用。「念力」,「氣功」,「內功」,「特異功能」,被認為是一種不平常的力量,其他的不作分析,只採「念力」的成因作簡略的述,其實「念力」是集中精神的力量,能使全身各部份貫注內氣,相信任何人士都有這種能力,只是未經訓練,很難集中精神。「小念頭」是集中精神力量的誘導者,如經適當地練腄a可以在任何時間驅駛這種力量貫注身體各部,招式的急速改變也不會導致精神分散,這便是練了「小念頭」而存在的「念力」。
簡單的舉個例子:乙個體格健康的人從
六、七尺高處在毫無準備中墜下,雖然是雙足先地,恐難免扭傷或跌倒,但預先有了準備才躍下,雙足地時能自動卸力和產生**力,而且必定是肌肉在鬆弛的狀態下才會有**的效果,也是放鬆肌肉的特性,這便是「念力」配合肌肉特性的結合所得的結果。
注:根據近代科學對肌肉研究分析結果,實驗證明肌肉在放鬆或放鬆而以衡速活動的狀態下,能產生比收緊肌肉(俗稱用力)產生更大承受力,因此更證明一點,五枚大師在數百年前所創「小念頭」以放鬆肌肉和緩慢而衡速的練習方法已經了解肌肉的特性。
2) 是「結構」,二字拑羊馬是將個人的力量集中朝向目標,「提肛」是令身體與雙足合為一體,使雙足處於備戰狀態,產生「念力」,等多方面特性,是必須緊記的。而「小念頭」的攤、膀、伏手法,更是用力理論上的精妙結構。這幾招手法,均為弓形與曲尺形之間,將這形狀按比例延長,先形成有卸力作用的拱橋形狀,再延長便構成圓形,攤膀,伏手法在運用中均形成半個球體,須知任何物體如構成圓形,便可增強承受撞擊力和最活躍的運作動力,而且加速的效果比任何形狀更快更省力。「小念頭」的結構意念便是從圓形這個堅強的結構得到靈感創造而作,每一招式都是在推動圓形的結構而產生,再配合「念力」,便成為堅固難破的招式,如能適當地運用,更能發揮強大的攻防力量,因此從上述的分析及近代科學的實驗證明,我們應該堅信「小念頭」的所有招式是不應用力的,也不易疲勞,若再配合意念推動,必可隨心所欲,揮灑自如了.
詠春拳之小念頭 技術要點
其實可以是,操練套路是動作要慢,而且一定要慢.目的並非是熟練動作,而是只有很慢地打小念頭,才能真正地感受小念頭的用勁,才能把整個身體放鬆地打,才能避免束力。而且,在放鬆打、慢打的前提下,要把每一拳(尤其是衝拳等)打直,在打出打直的瞬間發力(是利用「肘底力」即主要利用肱三頭肌帶動背部、前臂肌肉**力,在武術中稱為長橋發力)。
因此,只有夠慢、夠放鬆,才能把拳打好。(相當於很多拳術所主張的「鬆勁」。)
要理解小念頭如何借力、如何卸力等。
另外,在練習時候,以衝拳為例,當打直時,肩膀不要跟著拳頭往前送,若前送則失去了練小念頭的意義。
總之,只要你願意把慢騰騰、看起來嬌滴滴的小念頭打好,懂得其中技巧和用勁,那已經是好的!
正所謂來留去送,對手退步就應該進步前送,詠春口訣有云:腰動橋不動,橋動腰不動。對手後退你還用腰發寸勁那簡直是白費力氣。
對手整身前頂時你更不要去撐他,如果對方體格比你弱就可以,如果比你強的話就慘了。寸勁是為近身打而用,腰馬勁是為卸力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