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業界熱門話題大概三句不離「公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這個詞彙,也創造了乙個新的it熱門。公用計算既不是一種技術架構,也不是乙個產品名稱;他缺少實際的應用例項,也沒有業界共通的標準。當各大廠商各自表述自己的it運算願景的時候,「公用計算是什麼?」就成了市場上一團混亂的雜訊。
公用計算走進科技產業的故事,最早可從2023年說起。當時,市場上出現一堆新的科技詞彙,包括隨需而變(on demand)自適應架構(adaptive infrastructure);還包括研究機構gartner定義的「實時企業」(real-time enterprise)、以及forrester的「有機資訊科技」(organic it),全都是廠商或研究機構用來描述各種未來企業願景的說法。
在不斷翻新定義之後,資訊業界總算在一團混亂中找出線索,漸漸走向使用「公用計算」一詞,作為描述理想的it運算願景的代名詞。
雖然首度達成共識,視公用計算為it演化的下乙個重大程序,但是每家廠商各自推出不同的名稱,客戶又把它誤解成只是另一種的省錢之道,公用計算的真正意涵還是在模糊狀態中。
若根據公用計算官方**定義,「公用計算是一種廣泛存在的it架構,可傳遞所有的運算需求」,企業可部署遠少於現在的運算資產,改採付費方式得某一公用計算架構下的it服務,且「用多少、付多少」,就像電力**一樣,而it資源對外**的狀態如同一項公用設施。這類運算架構可實現在企業之內,或者是服務供貨商提供的隨選服務(就像選擇衛星電視節目)。
廠商的美好願景
描繪it理想境界的科技詞彙就像雨後春筍乙個個冒出頭來,本質上是希望創造下一波熱賣的營銷詞彙,但多少也勾勒了it運算架構的願景。在這個早期市場,主要的供貨商都還在碰撞推擠,想開拓明確的市場定位。
例如,最先提出隨需而變的ibm,初期強調it資源猶如水、電一樣,強調按照需求來修正it**方式,現階段已擴張成隨需而變的電子商務(ebod)的概念;又如hp,雖然理想中的it運算架構,目標也是要讓it具備高度可用性,但甚少提及「用多少付多少」或是「隨需即用」等公用計算的基本教義,而是以虛擬化(virtualization)實現概念。
以下是業界提出的新一代企業運算願景:
• ibm的隨需而變電子商務
最先提出隨選概念的ibm,定義一變再變之後,最近終於確定其定義是:隨需應變電子商務是建構在先進的 it 基礎建設上、具開放的標準、先進的虛擬技術、整合的異構網路平台、且具自我管理與自主操控的能力。簡單來說, 隨需應變電子商務使企業具以下特性:能及時響應(responsive)、提供彈性(variable)、可擴充套件性(resilient)與專注(focused)的實力。
• ca的隨需運算管理
ca也從管理角度搭上隨需而變這趟列車,在其描畫的公用計算藍圖中,隨需運算管理可將靜態的基礎架構轉為動態,利用資源分配與自動化軟體的**,讓it資源宛若發電廠般動態**能源。要落實隨需運算管理(management on-demand computing),並不需要更換伺服器,它也不是新一代的硬體產品,這是一種平台中立的運算,可讓企業更有效且高效運用既有的it環境。
• hp的動成長企業
hp以虛擬化技術架構活成長企業(adaptive enterprise),在此架構下,人、商業流程與it之間,可以找出平衡點,同時高度整合it環境,使其成為乙個資源池塘,容易對外分享之外,還可提高it資源的可用性,且自動化滿足各種因應市場變化的商業需求。在hp的概念中,要達到公用計算所實現的願景有其階段性,只有先鏈結分散的資訊孤島,打造水平分享的資訊架構,才能逐步走向高可用it資源的境地。
似是而非的概念
如果我們深入解析,不管是隨需而變、適應性、實時或敏捷性,其概念多有重迭且建立在簡單的基礎之上,包括:降低成本、資源的最佳化與可用性、強化生產力及競爭力,以順應商業反映劇烈變化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公用計算不是滄海桑田的巨變,而是在企業與其it基礎建設之間建立更緊密、動態的鏈結。
用水、電力等公用設施形容這類理想的運算架構的**模式,重點不在於外包,而是讓it資源具備高度可用性。外包只是公用計算應用的模式之一,其它作法還包括企業自行營運的內部公用設施,或者是依服務專案收費的供貨商(如isp、asp、主機代管服務等)。
在現在這個早期市場,多數廠商可提供的多是it委外服務,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就可依照需求選擇服務供貨商照料、滿足組織內的it需求,也能讓企業聚焦核心業務,而不需擔心運算效能的管理、執行問題。
當企業試圖釐清公用計算的定義的時候,甲骨文又大聲喊出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這是兩種「有點像但又不像」的概念,也混亂了企業的視線。如果說公用計算是一種理想的it運算架構,且讓it的角色改變,那麼不管是網格、虛擬化、動態整合都是it手中的**,可用來實現公用計算架構的一種技術。
根據甲骨文的定義:網格運算就是協調運用大量伺服器與儲存,如同單一計算機一般運作。企業不必擔心突發的需求顛峰,也不必掛念維護冗餘容量的成本。在需要的時候,隨時提供運算威力。換言之,就是把眾多的計算機資源整合在一起,可隨需提供運算威力,且自動讓系統負荷平衡,可讓一家公司的it基礎建設更具可伸縮性,不會因為單一伺服器當機或負荷超載而影響商業運作。
網格對於資訊業界不是乙個新名詞,許多硬體廠商,包括ibm過去都曾以網格作為大型科**算的基礎。甲骨文的概念不同之處,在於應用的層次。甲骨文認為,「網格是運用低成本模組化元件建立的,可從小規模著手,然後隨著業務成長而擴大投資。」
公用計算究竟可行麼?
當hp、sun與ibm都對公用計算表示歡迎的時候,業界也不乏其它廠商與分析師提出負面看法與警告。
amr research分析師指出,企業已逐漸相信在伺服器與大型主機、儲存系統與支援、維護上採用隨需而變的模式可達成節省目的。隨著需求的增加,這些公司得以馬上新增額外的效能;若需求下降,他們也可減量使用,少付點錢。
不過,既是企業決定擁抱「用多少、算多少」的公用計算模式來降低it成本,如果把slas(服務協議)跟隨需而變(on-demand)的外包定價劃上等號的話,將會有負面影響。原因在於,雖然公用計算評量計費的模式提供了誘人的吸引力,可幫助企業在it成本與商業成功之間取得平衡,但若要取得依量計費模式的完整優勢,必須確保所有的it架構和應用得以完全符合商業目標,同時也不至於有意外狀況導致優勢被抵銷。 除此之外,公用計算的計費模式本身還存在諸多的爭議之處。
amr表示,企業不該把依量計費的定價直接拿來當作整體擁有成本(tco)與外包技術之間的評估;也不宜據此用來定義it與商業部門之間的服務協議。 amr同時建議企業,只有在定期召開it與商業部門主管級會議,且it與商業策略及目標必須一致的狀態下,才能真正反應出it可實際支援商業的效益,繼而建立符合企業策略與目標的it服務層級。最重要的是,與外包廠商簽訂合約的同時,it不可讓依量計費模式牽著鼻子走,否則會成了替廠商拉抬業績的轎伕。
仍然是現在進行時
不管是公用運算、隨需而變(on demand computing)或者是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在概念上,都是要促進企業資源的充分及有效運用。而所謂「資源」,即包括運算能量、儲存容量及企業資訊等。各廠商所用的名詞,多半包含了對於前述資源的一部分,或是全部的動態排程、資訊鏈結、資源共享/整合、架構虛擬化及有效管理。
各大廠相繼搶食「公用計算」的市場大餅,不管是理論架構與產品都已逐漸成熟,對於企業也帶來相當的好處。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因為牽涉到眾多資源的整合排程,只有大型企業或組織才會有這類的需求,也才會有最佳成本效益比的經濟規模。
據了解,目前,網格運算已經在多個商業、軍用和科研機構得以應用,據悉**氣象局內已有網格運算的運作環境。而一些專家表示:網格運算的需求在系統研發期的狀態下會有幫助,但目前國內資源並不多,如中研院、國網中心等單位也才剛開始運作。
Oracle 常用計算
時間計算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24 為相差的小時數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24 60 為相差的分鐘數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24 60 60 為相差的秒數 months between date2,dat...
Oracle 常用計算
時間計算 oracle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24 為相差的小時數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24 60 為相差的分鐘數 oracle 兩個時間相減預設的是天數 24 60 60 為相差的秒數 months between date2,date...
js 常用計算
由於存在計算精度的問題,例如0.1 0.2 0.30000000000000004,所以需要整理以下方法,方便進行簡單計算。主要思路是先轉成整數,然後再進行計算,計算完再轉回浮點數 獲取小數字以及向右移動小數字,是計算時轉換成整數的工具函式。加減乘除四個函式都用到了 獲取小數字 export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