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費馬,帕斯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利葉,柯西,伽羅瓦,龐加
萊……所有這些數學史上仰之彌高的天才,有乙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法國人。
如果說這些輝煌的名字都屬於昔日的話,即使在隨著學科的細化、通才和天才已經漸
漸消隱於公眾視野的20世紀20年代之後,法國在數學上的突出成就,依然有目共睹。
設立於2023年的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茨獎,迄今為止,一共頒給了45名數學家。其中,施
瓦茨(laurent schwartz),塞爾(jean-pierre serre),托姆(rene thom),格羅滕
迪克(alexander grothemdieck),阿蘭·孔(alain connes),利翁(pierre louis
lions),約科(jean christophe yoccoz),拉佛閣(laurent lafforgue),8名得主
,全都是法國人。對於乙個只有6000萬人口,民族天性略帶散漫的國家來說,在講求精確
和嚴謹的數學舞台上如此一貫的精彩演出,不能說不是個奇蹟。
2023年,愛爾蘭醫生薩繆爾·布萊克(samuel black)發現了乙個奇怪現象:儘管法
國人的日常飲食中攝入的飽和脂肪含量極高,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卻相當低。由此,誕
生了「法蘭西奇蹟」(french paradox)這個名詞。
醫學上的法蘭西奇蹟,最後歸因於葡萄酒。數學上的法蘭西奇蹟,原因又是什麼呢?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法國南巴黎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數學博士文志英,給出的答案
是:好的傳統與好的體制。
有趣的是,在數學傳統悠久的法國,按照中國的一些標準來看,數學家的生活,並不
算滋潤。首先,是教職的獲取。儘管法國以數學教學職位多而著稱,乙個學校的數學系和
數學研究所往往可以有200多個老師,但教職的獲取並不容易。通過國家統一的教師資格
考試後,才能向學校申請教職。每個學校的教職指標,除了學校進行申報,還要由國家的
專門委員會審查材料,確定最終數目,然後從全世界的申請人中挑選。獲得教職後,在巴
黎高師、巴黎高工、巴黎第六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和巴黎第十一大學這些以數學見長的學
校裡,所有老師都有教學任務,沒有不給學生上課的老師,最多能夠擁有4年一次的學術
休假,還需要申請和批准方能獲得。
其次是**。在法國,並沒有乙個類似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委的機構,每個學校
能夠獲得的**資助很少。即使做到正教授,每年也只能申請到歐洲之外的國家開一次學
術會議,副教授便只能兩年一次。理由很簡單: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交流可以借網路完成,
而且,在某個領域,一兩年間的發展不會有那麼快,多去開會也無益。比起中國許多數學
系教授終年忙於全世界開會的現狀,不啻是乙個很大的反差(在杭州的數學教育發展論壇
上,一位國內的偏微分方程專家抱怨,今年到7月為止,他已經收到了20多個偏微分方程
會議的邀請。學術圈內,乙個不算秘密的秘密是,許多國家撥款的專項**,只能通過有
限的幾個途徑花出去,開會,就成了最便捷的一條路。剩下的方法,包括買電腦和吃飯。
一所名牌大學的數學系教授,辦公室和家裡居然配備了4臺膝上型電腦和兩台列印影印傳
真一體機)。法國的大學數學系教授,除了專業雜誌由國家專門撥款購買外,連自己需要
的專業書籍,都只能自費購買。至於學生申請的各類獎學金,競爭更是激烈到了白熱化程
度。不過,同美國往往附帶教學任務的「假」獎學金相比,法國的獎學金,一旦獲得,不
需要做任何其他事情為代價,只要專心讀書做研究就可以,相形之下,倒少了幾分功利色
彩。然而,這些看似苛刻的條件,卻並沒能影響法國數學的發展和凝聚力。數學人才流失
的問題很少,幾乎所有菲爾茨獎和沃爾夫獎的法國得獎者都仍在法國,而這裡吸引的歐洲
數學人才和提供的職位、學習機會,從所佔人口比例上看,比美國要多得多,高居世界前
列。在數學各個領域,諸如幾何、拓撲、代數、數論、泛函、動力系統、概率等等,法國
數學家幾乎在每乙個國際上的主流方向都很強,開創了一系列新學科。即使在美國的咄咄
攻勢下,也毫不遜色。
「能不能把數學搞好,不是錢的問題,有時候,錢多了,倒未必是件好事。」在討論
中國數學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西湖會上,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洪家興院士曾如是說。
看看法國的例子,或許,躁動的中國數學界,可以找到另乙個參照系。
--※ **:·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