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片段一:
林田加奈子是《白色巨塔》中第乙個醫療體制下的犧牲品,她的死非常令人同情。乙個為了工作拼命努力的36歲女人,卻突然被醫生宣布死刑,從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製藥公司銷售員瞬息間萎頓不堪、憔悴等死。記得那個夜晚,加奈子站在窗前望著樓下的燈火怔怔發呆,然後她痛哭流涕的對裡見醫生說:「我沒有父母,為了工作一直拼命努力,沒有婚姻,連男友也沒有,所以,希望裡見醫生能陪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她恐懼的抽泣著,所有曾經擁有的東西在疾病面前顯得如此蒼白,乙個充滿活力的女人突然之間就要離開人世,任誰都會措手不及。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卻連乙個親人朋友都找不到,不可不說是人生另一種沉痛的悲哀。加奈子之所以選擇裡見醫生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是因為她從他身上看到了裡見不僅擁有過人的醫術,而且更具備一顆仁心,就象裡見醫生一直堅持的理想:「不僅僅只是給病人看病,很多時候需要和病人溝通,也就是關懷。」乙個人在關懷中死去和在冷漠中死去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加奈子的願望、裡見的理想還是在現實中殘酷的破滅了,現實的理智:醫院不可能繼續收治這樣的病人,因為還有更多的病人等床位;人性的關懷:對於即將離世的病人做好臨終關懷,這似乎是一對難以取捨的矛盾,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取得平衡?加奈子最後還是轉了醫院,乙個人在孤獨中淒涼的死去,裡見雖有心、卻無力,於是加奈子注定成為犧牲品,她最後對里見說的話:「浪速大學並不是我人生最後停留的地方。」
精彩片段二:
《白色巨塔》有乙個精彩的片尾,在經受了整整一集與主人公們在慾望、權利、名譽、地位的血腥廝殺後,片尾那段悠揚的女聲吟唱能令毛刺的心靈恢復平靜和安寧。但卻又能在影象中循到些許蛛絲馬跡關於心靈的最初來路,記得有一幕「手」的特寫,逆光、黑色,遠景是仰拍下的天空,那只「手」似乎要抓住什麼似的向上伸展著,最後還有乙個類似的場景,只不過先前大人的手換成了乙隻小手,仰拍的天空有濃雲,也有刺破濃雲的陽光。財前的野心雖然龐大卻也單純之極,他就是想公升為教授,得到金錢、名譽、地位,成為一流醫科大學的一流教授,造一所最先進的醫院…他一步一步往上爬,雖然整個過程不擇手段、齷齪不堪,但他已無暇顧及,也顧及不了,正如他最後對情人所說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功名利祿的終極**、人心的貪婪叵測,都在時時刻刻的交戰中露出它最真實的嘴臉。而同時,財前也是乙個可悲的人,他的狂妄、自負、**、強橫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他的成功是靠醫術和金錢堆積起來的,但他的失敗也是他一手所造成,或許正應了因果迴圈報應,在享受無上榮譽和地位同時,惡之果早已悄悄埋在他的命中,為此他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再強大的慾望在天空下也被幻化為一縷若有若無的絲線,手向上伸著、伸著,抓住的只是一束過往雲煙,所有的一切在時間面前注定變淡、變空。
精彩片段三:
佐佐木庸平從手術後病變到去世的一段時間正是財前參加國際醫學學術會議的時候,飛黃騰達、春風得意,正朝著自己的理想國度飛速邁進,但未料日後的苦果也正同時根植下來,這從他對這例病患的不屑過問、敷衍了事、忍耐甚至厭惡的態度中就可以清楚的看清一切。所以,日後的失敗委實是他咎由自取,或許他的診斷及手術方式並沒有錯,但他不負責任、專橫的態度卻成了他致命的弱點,讓他從此走上不歸路。其實財前的死是一種很聰明的安排,讓人能在以生命將終結的前提下不知不覺減輕他的罪和對他的怨恨,如果他沒有生病、也不會死,那麼故事的震撼力就不會這麼強大了。記得財前在波蘭華沙遊覽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幕,他站在鐵軌前深思良久,那個交叉點彷彿就是人生的歧點,或許戰爭已經遠離,於己沒有更多更深的體驗,但是波蘭老人的一句話卻令財前陷入困惑,他說:「那些做人體實驗的也是醫生。」財前對病患的態度或多或少也存在著類似的成分,他的醫術精湛,無人出其之右,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做給自己看,做為自己通往高高巨塔的踩腳石,他只是以此來顯示自己非凡的實力,而病患,至多只是他的乙個個工具而已。
精彩片段四:
手術後的財前躺在病床上,雙手依然在空中模仿開刀的姿勢,暗夜的空氣有些凝滯,間或還傳出他的咳嗽聲,他的姿勢確實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很多時候,財前其實更象乙個政治家或者商人,因為他有著與生俱來強烈的權利和金錢欲,但可惜他卻成了一名醫生,這注定要和他最初的理念相悖論,因為正如裡見所說的:「醫生首先是治病救人,為患者著想。」但是財前卻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他精湛的醫術更多的時候更象一場場慾望的秀,為了本人的利益、地位,他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才去治病救人,從這點上來說,他的醫德存在很嚴重的缺陷,東教授也正是看出了財前的弱點才極力排擠他,雖然這其中也包含著他個人的私心。每個人都是自私的,財前自始至終都把醫生最本真的使命狠狠踩在腳下,在並不堅實的理想基礎上一意孤行的夯起自己的慾望之塔,最終轟然坍塌,化為一堆廢墟。從這點上來說,財前是不值得同情的,即使他的醫術再完美,往上爬公升的速度再快,卻依然無法抵擋自己慾望之塔一夕間分崩離析的悲情命運。財前可能會成為成功的政治家和商人,但卻絕對成不了好的醫生,他的本質已決定一切。
精彩片段五:
財前臨死前與情人一起來到天台,他說:「我雖然不象裡見那樣願意與患者接觸,但我動手術時是認真的,認真的往上爬,雖然不擇手段,也是沒辦法的事,我難道做錯了嗎?」直到最後,他都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他的慾望一方面複雜無比,一方面卻又單純之極,單純到太露骨、太張揚,沒有緩衝的餘地,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中某方面的缺失,比如裡見醫生所具備的小心謹慎,造就了日後那場無可挽回的醫療事故。但是財前就是財前,如果溶入了別人的特質,就不是財前醫生了,只能說奇特的個性造就了他奇特的命運。財前和裡見性格迥異、思維方式也大相徑庭,為了正義和事實,裡見還曾背叛過財前,但奇怪的是,這兩人之間彷彿有著永遠割捨不斷的關係,讓他們在亦敵亦友的道路上走到最後。財前最後不是死在情人或老婆眼前,而是死在裡見面前,這足以證明裡見是最了解財前的人,他的理想抱負、野心慾望和這一過程中的種種手段,裡見心裡最清楚,他們之間相互不設防,因為他們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而且誰也改變不了誰,基於這層關係,性格上的互補和多年的友誼讓彼此產生了不可思議又牢不可破的情義。裡見最後執著財前的手,陪他走完了生命最後一程。值得諷刺的是,當里見要求財前到他後來任職的醫院進行**時,財前拒絕了,他說:「一流醫科大學的教授怎麼可能到別的醫院**?」而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做為一名一流治癌專家自己得了病卻毫無察覺,這不得不讓人覺得慚愧。財前在昏迷中對自己進行了懺悔,在生命最後時刻贖了罪,但即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頑固的支撐著自己沒有盡頭的慾望,他語無倫次的說:「新的癌症中心就要成立了,佐佐木先生,我騰出病床讓你來住,我要擔任院長,癌細胞沒有擴散,我會好的,會好的。」死不瞑目的話語、對命運的不甘心盡皆化為兩行淚水,隨著空氣蒸發,留不下絲毫痕跡,而一切早已恍如雲煙,才發現到頭來終究只是一場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財前也是悲劇人物,因為再強大的慾望在生命的輪盤中也只會凸顯它的渺小。
其實《白色巨塔》中精彩的片段又何止這些,記憶中財前時時刻刻充滿慾望的眼神;第一外科新任教授緊張刺激、驚心動魄的競選過程;醫療官司步步為營的漫長對抗過程,還有財前與母親通**所流露的鮮有溫情,都深深刻在了腦海裡,只能說這是一部把人性刻到了骨子裡的作品。